忽而神像涌金光,漫天聞異香,俄而金光退散,一玉珠懸于李有糧身前,有糧伸手,珠落掌中。
有糧氣質大變,似有仙氣繞身,對張謙道::“我已知曉妖怪所在,且隨我來。”
張謙驚異,不料這鄉間小童有如此機緣。
有糧過河,水分兩側為其開道,二人至河中湄灘。有糧將玉珠拋入河中,速現一通道,至河底洞穴。
曰:“勞煩道友將那妖孽擒來。”
張謙持劍一躍而下。
且說那蟾精有神智以來,修行百載,習五行之中水、金之術,只因那蛇精肆意妄為,遭了神罰,驚醒于他,使他不敢妄動,居于這巴掌大的水府之中,事皆假于魚龍觀葛善。
不料近日道觀被毀,他怒火攻心,便傳葛善搬山之術,又自施法逆轉天氣,不料皆被破除。葛善死于非命,一道靈魂前來尋他,被煉化成鬼將,護衛蟾精左右。
他正思對張謙無計可施,煩擾間忽聞雷動,不消片刻,又覺察河水異動,不由得戰戰兢兢,遣葛善與諸鬼在洞府前看守。
張謙入洞穴,見一持劍鬼將,便是葛善。他心思通透,一念知中間曲折。
嘆道:“善惡有報,當贖此愆尤。”
掐真武訣,一劍揮下,自此葛善神魂俱滅,化入混沌。
眾妖將死,蟾精欲行水遁而數次無果,大怒,想那人不過凡間一小小道士,縱然習得法術,自己卻也有百載功力,如何不能戰上一戰。此死中求生也。
乃披甲執戟,親往迎敵。
張謙親近蕩魔天尊,大帝震懾妖鬼,自是無阻。沿著幽暗道路前行,轉過數道彎口,正遇蟾精披掛殺來。
蟾精怒目,道:“你毀我神像,斷我香火,此讎不報,絕不甘休!”端長戟刺來。
此蟾精化形并不完整,大眼闊嘴,光頭長疙瘩,綠臉生粘液,彎腰駝背著金甲,手腳帶蹼執長戟。樣貌丑陋不堪言,卻有百年修行功。
再觀張謙,面色紅潤,著水合服,掐真武訣,握誅邪劍,身似山岳不動搖,怒目一睜弒妖鬼,世間自有正道在,赤子忠心投道門。
一人一妖相遇,是道不同不相與謀,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張謙劍去如電,蟾王戟似惡龍,劍飛戟迎,戟來劍架,執劍的一往無前,用戟的絕境求生。
一個白水山上入道人,一個山陰河里得靈光,一個金光護體如祖師親臨,一個黑氣繚繞似魔王轉生。打得是水府震動,天光黯淡。
那蟾精連連口吐冰劍,張謙揮袍遮掩,又見其長舌卷來,回劍急斬。蟾精自知不敵,欲奪路奔逃。
張謙見機取丹書,曰“疾”曰“去”。
此符正落蟾精后背,那蟾精現出原型,匍匐在地不能稍動,只咕呱亂叫。
張謙道一聲“無量天尊”,一劍刺下,此害即化為虛無。
張謙除了蟾精,回見李有糧。
李有糧道:“此害既除,吾便去了。”
言罷癱倒在地,張謙將其背回家中,待其醒來,將玉珠交于他,又將飛云觀之事告一一告知。
道:“你與道門有緣,日后便居飛云觀,侍奉天尊左右。”
有糧雖無記憶,卻也沉靜許多,問道:“道長能為我師否?”
張謙起一卦,道:“修道者當如流水之無形,高山之曠達,切莫拘泥。”
有糧雖年幼,但其心誠,受祖師庇護,于諸村鎮化緣,重修飛云觀,此后日夜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