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張謙見小童行動舉止,思及前世今生,所悟者何。
一者,父母親情不能斬斷,只得順天應命。
二者,他所見天真者,乃是大道自然,少年見事少,思慮少,便天真爛漫,此見山是山一層也,及至他,前世所學者,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乃是儒家學說。
儒道有相通之處,儒家之圣人為萬世開太平,道家之圣人德澤萬物,此為相通者。
然道有不同,道門講無為,乃是修己身,修己心。儒家見天地混亂,民生痛苦。
道失而后德,德失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便有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之說。
此舉雖善,卻也固人于牢籠。可行于世俗,難行于方外。
張謙前世在儒家盛行的世界中摸爬,凡事講究規矩,再者儒道相通,欲解此念,當徐而圖之。
其尚未出山,見一條小徑,人來人往,個個挑著扁擔,扁擔下掛著兩個木桶,似富戶人家的門童伙計。
他駐足觀看,不多時,見一對青年男女嬉笑打鬧著沿路而來,那男青年素色水合服,女青年草綠水合服,都挽抓髻。
上前問曰:“這些人為何來此取水?”
“想必道長是外地人罷。”男青年道:“此山名為甘源山,乃是山中有一口泉,泉水甘甜,以此得名。”
女青年道:“此水可醫百病,城中百姓時常來此取水。我們今日便是來取水的。”
說著,晃了晃手中葫蘆。
張謙道:“這葫蘆不過裝幾口水,二位可真是不值。”
男青年笑道:“道長莫非不知這壺天之術。”
張謙啞然。男青年又道:“道長要去哪里?”
張謙道:“我欲往京師。”
男青年道:“我們便是從京師來的,不若同往吧。”
二人氣度不凡,談吐得體又不失空靈之感,張謙道:“叨擾了。”
三人同行,閑聊之中,得知二人乃京師周家的一對兄妹,兄長名叫周澄明,小妹名叫周靜歸。
父母俱是火居,他們自小耳濡目染,對經文、道術皆有研習。壺天即是彼家傳法術。
傳聞古時一賣藥翁,懸壺于肆頭,市罷即跳入壺中。后有一人入,見其中富麗堂皇,共飲畢而出。
是以世傳壺天之術有二,張謙于春和觀所學者,乃大小變化之術,表似法象天地之術。
此二人之術,乃是壺中別有洞天,表似袖里乾坤之術。
二人又問張謙名姓,張謙通報了。不料二人驚異,道:“莫不是于平都山領高功者?”
張謙道:“二位如何知曉?”
周靜歸喜道:“如今天下誰人不知。不期在此相遇,實三生有幸。”
周澄明笑道:“方才還笑道長不知壺天之術,實孟浪也。”
三人皆非俗人,并不客套。張謙為二人講平都山之事。
二人則將京城中事告之,張謙方知自己名聲大噪,尚未進京,已成名人。
心中感嘆:想來少不了應對了。
三人將葫蘆打滿,下山,途經一小城,在城中住一夜,次日出發,又行半日,未時進城。
分別在即,二兄妹對視一眼,周澄明道:“我兄妹有一事相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