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道:“你父不過為外魔擾,他行善一生,不致有過多苦難。”
二人才收拾思緒。
譚自清道:“如今城中安寧為重,我欲以都功印蕩濁氣,還清氣,要行功三日。此前尚需諸位努力。”
又對張謙道:“你要助我行功。”
計議完畢,何誠道領觀中弟子,或維護城中秩序,或施符救人。
張、譚二人于城北設壇焚香,請天師下界,三日期滿,天師附張謙身,持都功印普照四方,消城中戾氣,還京師清明。
天師道:“此界污濁,尚需你等勤勉共力,不可懈怠。”
言罷離去,空中見一金符,印入譚自清神臺。
譚自清得此符,應到仙機,施大禮:“謝天師。”
京師動亂平定。因此變動,道盟于楚國地位下降,道門亦遭冷落,皇帝復親近晏素懷儒門中人。
二人疑此是晏素懷布局,探察一月,無果。
譚自清道:“我欲歸蓬萊,道友是否同往?”
張謙道:“固所愿也,不敢請爾。”
二人閑游,出楚國,過吳境,至齊。
賞諸地風景各有不同,見南北民風頗有異處,興起時和而唱之,意歸處品茗問道。
登泰山,游泗水,訪長城,蘆葦叢中戲鵝鴨,黃泥河里見白條。
眼見要到蓬萊,譚自清道:“我欲與你結成道侶,你意如何?”
張謙道:“吾亦有此意。”
二人遂結成道侶。然二人皆是修道之人,止于談道論典,無有世間俗事。
張謙憶起一事,問她:“你那日化作墨魚,是何法術?”
譚自清道:“此大道變化之術,返虛境可修,我生于海島,多見魚類,故善海獸變化。”
張謙心生向往,道:“待我至返虛境,再向道友求教。”
又行數日,過嶗山,龍口、七甲,至海岸。但見艷陽懸九天,手可摘海云,波浪隨風起,往來有漁舟。
不同于青山深幽。大海洶涌,一望無涯,令人心生豪氣。
張謙道:“大丈夫之志,當如長江,奔流入海。曹公誠不我欺。”
強行駕云之術,轉瞬至一片云上,俯瞰大海,長嘯以舒胸襟。片刻譚自清也到他身側,
笑曰:“南境清幽,北境開闊。”
往下一指,道:“你看那漁船,小小一葉,卻馳騁于無盡波濤之中。”
張謙道:“我等道人便是那船,紛雜人世便是這海。你我情愫便是這波濤,唯愿我二人歷盡劫波,同證大道。”
二人復至海岸,尋一出海漁船,船家知是往蓬萊島去的,便叫他們上船。
不多時,人員齊聚,喊一句:“有登州人沒有?”
船上人皆高聲回道:“有。”
張謙問曰:“此是何意?”
譚自清道:“此中有一典故。”
“舊時登州海域有一龍,登州人于他有恩,此后子孫后代皆保登州平安。后雖不顯神跡,然年久日長,若無登州人,則不開船。”
張謙今世未曾至海,今在海船上,見大海遼闊,又見漁人捕魚,心神激蕩,去請教捕魚技藝,助他等撒網收網。
見漁人海中多危險,遂取黃紙朱砂,畫平安符相贈。彼心境不同,船行不穩,符咒亦隨勢而變,正合行船之用。
不一日,至蓬萊仙島。
張謙心中忐忑,道:“不知任真人聞你我之事,作何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