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成一種約定俗成,在自身的強烈意愿與公共平臺、品牌商刺激助推之下,數據勞動在邊界泛化之中生生不息,充滿生產力。
追星看似給予粉絲無盡的權利選擇追還是不追?
實際上對于一只腳已經邁入飯圈的這部分人來說,追星隨即演變成主體難以拒絕與分辨的行動。他們選擇用何種方式、何種程度參與追星的權利,早已被社媒中網絡陌生人的“社會建構”出的權力所削弱甚至剝奪。
平臺資本通過建構出一套完整且誘人的游戲規則,刺激粉絲的養成與競爭心理,推動他們組隊參與沖榜與刷流量,在與現實完全區隔開的賽博空間不停追逐著非物質性的元素。
空瓶、洗廣場、巡邏廣場、卡黑,靠數據淹沒網友真實的聲音,連吐槽都只能用縮寫……
使得本用于創造快樂的動力從目的淪為工具,從主要結果淪為附屬品,主體的價值隱匿在這種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是否真正有效的游戲規則之內。
流水線式作業是粉絲數據勞動的突出特征:創造的內容質量優劣并非第一要義,能夠不斷產出帶有特定關鍵詞,從而被大數據識別、計算的有效海量數據才是關鍵。
最典型例子是控評,控評的話術統一,大家異體同心,唇槍舌戰。站在死忠粉的角度,多以“啊啊啊啊啊啊”開頭營造激動氛圍,并靈活運用如“唱跳俱佳”“極致溫柔”“霸氣不羈”等形容詞的疊加強化溢美之意。
粉絲們通過這種方式營造繁榮,打出規模化,固然是偶像正面形象的有力證明,但批量生產贊美,批量反對批評,對飯圈中觀點表達趨向兩極化的隱患也不言而喻。
另一個較為負面的影響則是對于局外人而言,例如在游戲圈中就有網友表示,一個新出的游戲下面都是控評,久而久之,愿意有理有據地分析某款游戲不夠好的帖子,就更少了,誰愿意費這勁呢,吹爆就完事了。
過去忠實粉絲指的是將偶像的作品如數家珍、將歌詞倒背如流的人。而在如今的粉絲群體中,個體更多是靠數據和金錢貢獻度實現等級躍遷。
從打歌沖銷量、生日集資買禮物到選秀籌資送出道,飯圈中無形的氪金需求讓許多粉絲無法只用愛發電,認證同類也不僅僅靠對偶像的共同喜愛。
與其他群體相比,飯圈更加外向而積極,群體成員們不只追求興趣交流這種零散的同好關系,而是形成明確的凝結核與組織結構,不斷爭取在公共輿論中占據更多的話語權,讓自己的偶像更出圈。
這也與娛樂圈的訴求不謀而合:粉絲們頻頻將偶像推上社交媒體中心化的渠道位置,例如熱搜,就是將大眾的注意力轉化成數據流量的過程。
如果說如今打造流量明星的核心要素是獲得可變現的公共數據影響力,那么,飯圈無疑是推動明星走上流量神壇的有力抓手。
互聯網時代,粉絲在社交媒體中無償提供文化和技術勞動,這種數據勞動式的追星是我們討論的核心,那么當飯圈邏輯擴散到不同行業,這種新型粉絲勞動又呈現哪些新特征?
如果愛,就請投票、打榜、控評。
這種邏輯成為大多數粉絲的必修任務。就如同數據女工這樣的自嘲一般,誰還不是個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