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令先清內匪,再言抗日。
聲稱:中央現在以平定內亂為第一。
這是“安內攘外”政策的基本依據。
委員長明確提出,國民黨政府的第一個責任是剿匪來安內,第二個責任是抗日來攘外。
而剿共的工作,實是抗日的前提。
安內攘外政策中的對日態度,就是“忍辱負重”,“逆來順受”。
南京政府所采取對日妥協政策的重要原因,是由他們的階級特性所決定的。
在他們看來,落后的中國,無力打敗日本,“中國一切不如人”。
委員長一再表示“不求急功于一時”,不“博一時之虛榮”。
所以,百團大戰八路軍暴露出四十萬軍隊的力量,再次挑撥了委員長敏感的神經。
在去年的十月份,百團大戰剛剛結束。
委員長就指示何應欽、白崇禧以果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的名義,八陸軍發出代電(即“皓電”)
“皓電”對于兔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進行了種種攻擊和誣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于一個月內全部開赴黃河以北。
并將50萬八路軍、新四軍合并縮編為10萬人。
與此同時,果黨當局又密令湯恩伯、李品仙、韓德勤、顧祝同等部準備向新四軍進攻。
“皓電”成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點。
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及其所屬皖南部隊九千余人,從云嶺駐地出發繞道北上。
6日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突遭果黨軍隊七個師八萬余人的包圍襲擊。
新四軍部隊英勇奮戰七晝夜,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除約兩千余人突出重圍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壯烈犧牲或被俘。
李云龍已經在破口大罵,趙剛亦如旅長一樣眉頭緊鎖。
半個月前,是他們八路軍為了國家,為了民族,浴血奮戰,消滅了五千日軍。
可轉眼間,國家的正牌政府,指揮軍隊調轉槍口,對準自己人開槍。
如何不讓人感到心寒呢!
電報上還寫了一件事,華北的果軍公開投降日軍,數量大概在三萬人。
原因是重慶政府,秘密的頒布了一個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
投靠日本人,不算當漢奸,也不會被清算。
只要積極的對八路的根據地,進行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還是果黨的英雄。
在這一“曲線救國”的賣國政策下,華北戰場上的果黨軍隊,就開始消極抗日了。
雖然他們嘴上說是為了保存實力,但實際藏著什么心,是再明顯不過了。
日本人跟果軍達成默契,減少對抗的兵力投入,抽調出來的人手,就會落在對付八路軍身上。
接下來,八路軍的日子要更難過了。
“事情你們也知道了,與其唾罵敵人,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部隊的訓練上,求人不如求己。”
旅長拍了拍李云龍的肩膀,沖趙剛點了點頭,立即帶人折返。
“真他娘的不是玩意。”李云龍罵罵咧咧的,趙剛不用猜都知道他罵的是誰。
還能是誰啊?
重慶寫日記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