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長,消滅日偽武裝不會是難事,但要考慮到干部的稀缺。
如果擴張太快,我們之前成立的工作團,或許是遠遠不夠的,也就無法有效的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武裝了。”
三營的教導員從本職的工作入手,提出了他認為的困難。
新二團是作戰部隊,連一級有指導員,營一級有教導員,數量十分有限。
之前沒想到會如此順利,上級派來的政工干部也不多。
趙剛認可的點點頭,對李云龍說:“除了政工干部數量不足,還有一個問題,日軍肯定不會眼睜睜的看我們在此立足,盲目擴張太快不是好事兒。”
無論是發展根據地,還是抽調干部,進村發動群眾。
都會削弱新二團整體的戰斗力。
“我想,日本人那不能吃虧的德行,在咱們手里吃了那么大的虧,應該很快就會派大軍圍剿。“
四營長提議說:“咱們眼下,更應該把精力放在軍事上,如何應對日軍的圍剿。”
六營的教導員問:“那么,消滅日偽武裝,發動群眾的事情呢?”
“當然是等把圍剿的日軍打跑了再說,不然咱們現在干了也白干。”
“日軍什么時候會派大軍圍剿,我們無從得知。難道日軍一日不動,我們就一日不開展工作嗎?”
兩人的爭論,可以算是新二團即將面臨的路線之爭,其他干部各抒己見,也都加入到了爭論里。
“行了!”李云龍拔高了聲調,眾人都停止了爭論。
“工作肯定是要干的,不能因為日本人要來,我們就害怕了,不敢干了。
那他娘的成慫蛋了,讓日本人聽了都笑話咱。
但小日本兒也是要防范的,短則一兩個星期,長則一個月,肯定是大軍圍剿。都記在心里面,工作的時候惦記著點。”
李云龍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式拍板了。
命令各部隊發展的同時,做到既要,也要。
完成了這項討論,分配了發展的任務,還有生存的問題。
后勤處的處長說:“團長,政委,還有一個問題,咱們帶來的糧食,本身也就夠吃一個月。
現在多了一千多張嘴,就更不夠了。那些俘虜要怎么處理,趕快拿個主意吧!”
這倒是個問題,八路軍盤踞在山區發展,對于山區的情況比較了解。
一般來說山區缺少耕地,土地十分貧瘠,產的糧食就不多。
現在又是六七月份,青黃不接的時候,本地的老百姓能不餓肚子就算是好人家了,更別說支援八路軍。
從山區外買,想想都知道有多困難,日軍發現他們來了,恨不得立刻封鎖圍剿。
絕不可能允許糧食運輸進來。
“這是兩個問題啊!”
趙剛見到李云龍沉默不語,便接過話題說:“以前,中央軍在這里的時候,是怎么解決糧食問題的?”
干部們都是初來乍到,哪里會知道。
“我知道,那會都是從黃河以南運來的糧食,但因為數量不足,再加上軍官克扣,中央軍一半的兵都餓得皮包骨了,雖然他們之前也好不到哪里去。”
趴在墻頭上的袁朗招了招手,他跟一些中央軍軍官聊過,對此事還是有一點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