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設計制造的安-124、安-225超大型運輸機,長期霸占世界運輸機排行榜冠亞軍。
一直到30年后都未有改變。
這表明烏克蘭在超大型飛機設計、制造、先進航發動機、航空材料制造等方面具有獨步世界的能力。
安-225是一種起飛重量接近600噸的超大型軍用運輸機,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飛機。
其翼展超過空客的A-380,如果改成客機的話,可以搭載1500至2000名乘客。
安東諾夫設計局主要靠軍用運輸機的研制來維持經營,因此主要靠國家來“吃飯“。
而在面向了國際市場之后,外國企業也對安東諾夫設計局進行打壓。
其無法獲得來自國外的訂單,而烏克蘭政府也將安東諾夫設計局擱置一邊,任由其自生自滅。
就此,安東諾夫設計局在烏克蘭政府與西方的“配合“之下逐步走向衰落。
與安東諾夫設計局相同命運的還有與宇航空航天息息相關的上百家設計局和制造工廠。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整個蘇聯引以為驕傲的航空發動機生產制造廠——馬達西奇。
最近幾年,他們的日子都不好過。
整個90年代,整個全球的航空工業都已經進入了低谷。
前蘇聯倒下了,意味著美國一家獨大,他們根本就沒必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和金錢發展航空業,特別是航空軍工業。
1996年,也就是兩年后,北美三大軍用航空公司合并成一家麥道波音公司。
大量的航空軍工方面的設計專家和制造工程師們,都已經轉入民用航空領域。
而所謂的金磚四國還并未崛起,航空航天市場,并非想象中的那樣美好。
整個90年代大環境下的格局,航空航天的人才明顯是供過于求。
不要說烏克蘭的航空人才,就是俄羅斯自家的航空航天工程師們都極力想混口飯吃。
據路德維希·法耶夫斯所提供的數據,烏克蘭大量的航發人才流失和烏克蘭的經濟狀況有很大關系。
很多優秀的工程師連工資都發不出來,雖然他們也很愛國,但畢竟需要生存,需要養家糊口。
他們不得不將發展的目標轉移到國外國家。
馬達西奇等相關航空制造公司,就有很多優秀的設計師以及工程師都有打算前往他國就業。
由于獨立后的烏克蘭不具備完整的國民工業體系,不足以支撐這些軍事科技發展。
為了維持國家經濟運轉也只能大量讓自己的軍工制造體系逐步自行崩潰、解散。
路德維希·法耶夫斯和司令官,對姜余的建議還是比較贊同的。
那些工程師們與其在烏克蘭餓死,還真不如全部拉到華夏去。
他們在想,華夏雖然并不富裕,但吃飽穿暖是完全沒問題的。
何況有姜余這個土財主在,更是不需要擔心。
正如姜余之前所說,他們兩人是為了烏克蘭人的生存而抗爭。
他倆人是有高尚情操的愛國者,是悲憫天下蒼生的“鐵血將軍”。
當然,那些貧困潦倒的工程師們,他倆可以送過去,但那些軍工技術,那就必須要姜余出點血了。
他倆可不是白癡,情懷要講,錢也要賺,兩不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