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歷史的車轍,海殤則國衰,海強則國興。
樺夏民族百年歷史屈辱,皆來自海上。
“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
甲午戰爭帶來的亡國滅種之危終于讓人們睜開了雙眼,實實在在掂量出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的分量。
作為一個擁有1.8萬多公里大陸海岸線、300萬平方公里主張管轄海域的海洋大國,海軍的強大與否,關系著國家的昌盛。
姜余回首望著停泊在不遠處的兩艘航母,感嘆一聲,然后輕聲問道。
“老楊啊!咱們的海軍是不是太丟人了?”
楊校長面無表情的說道。
“之前的屈辱實在太多了,多得讓人數不清了,我早把它們忘掉了。”
“但近20年的屈辱,我卻沒有忘記。”
楊校長深吸了一口氣,又緩緩的說到。
“1974年西沙海戰,我們的南海艦隊6艘艦艇排水量加起來比不過南越一艘旗艦的排水量。”
……
“1985年,為了攔截標準排水量23750噸的蘇聯海軍伏龍芝核動力巡洋艦,我們只能派出標準排水量只有3250噸的“重慶”艦盯著。”
“1988年,我們好不容易贏得了南沙保衛戰,但戰士們只能站在巴掌大的礁石上,踩著海水站崗。”
……
“1993年,北美派出軍艦和直升機,強行將我國貨船“銀河號”逼停,登船檢查。”
姜余看著如數家珍的楊校長,心中也是非常不好受。
楊校長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但那時候又能怎樣?
歷史反復證明,放棄海洋就是放棄未來,放棄海洋就是放棄國防。
國無海則不興,民無海則不富。
“老楊,您怎么記得這么清楚?”
姜余有些好奇的問道。
楊校長一直看著海邊,并沒有搭話。
旁邊的一個老教授,小聲說道。
“他爺爺,就是在甲午犧牲了,老楊他年輕時還在海軍呆過一段時間呢。”
難怪咯!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從百余年前樺日甲午海戰開始,樺夏民族歷盡了多少屈辱和磨難,期間多少先烈為之犧牲,多少忠魂血灑大洋。
光陰荏苒,歲月更迭。
樺國海軍歷經了百般屈辱與磨礪。
自建國起,樺國海軍裝備一直落后于世界平均水準。
他們要用血肉之軀維護樺國海疆的完整。
1979年1月的時候,樺美之間正式建交,雙方展開了交流合作。
時任樺國副總參謀長的劉老將軍帶隊,前往北美進行交流考察。
當劉老第一次近距離看到北美航母“小鷹號”時,盎格魯人不允許他靠近觸摸。
他也只能踮起腳尖仔細查看。
一位64歲的老人,竟然像極了一個買不起心愛玩具的孩子。
這一幕深深刺痛了所有樺國人,尤其是那些海軍官兵。
所有的海軍官兵們,發誓要厲兵秣馬,涅槃重生!
楊校長為什么百般“教唆”姜余去烏克蘭買戰機,買航母?
因為他等待太久了。
因為所有人都太憋屈了。
而這些都只為東方大國再次崛起。
原來如此!
姜余此時已經雙眼模糊。
他看著楊校長,那挺拔的身軀在狂獵呼嘯的海風中紋絲不動。
楊校長,真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