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京都理工的自主招生模式和招生條件,已經成為了全社會共同討論的現象級事件。
有些教育界學者,特別是京大為代表的學校強烈抨擊這種“金錢教育”的模式。
他們認為這是把資本主義和金錢至上主義帶進來,是真正玷污了神圣的象牙塔殿堂……
這是一種社會的倒退,是某些教育領導人的短視行為……
站在京都理工這一邊的支持者認為,這就是市場經濟導向行為。
有需求,就必然會出現競爭。
至于那些所謂的國際化和所謂的“詩和遠方”都是不切合實際的,對學生和國家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國內學術界在各大媒體報刊和雜志上已經吵翻了天……
姜余和楊校長根本就無視這些人的言論,依舊是我行我素。
各個地方的媒體機構還做了一個特別的調查報告——外語作為高考科目的必要性。
這些調查對象,主要是針對高中生和當地的老百姓。
結果就是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數據表明都是反對的。
尤其是中部和西北部省份,那些反對外語作為高考科目的人占據了主流。
其中某些省份,反對者竟高達90%以上。
東南部沿海城市,稍微好一點,但反對者依然高達60%至70%。
同意者占據絕對主導省份的只有一個——魔都。
京都同意者相當多,但是沒有那么夸張。
在這時候,教育部所處的處境就相當尷尬了。
因為他們已經被嚴重懷疑,與魔都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當?
………
同時,另外一條消息也占據了各報刊的頭版頭條。
粵省,閩南省,東山,江浙滬等地區自從改革開放起到現在依然是出國的主力省份。
尤其是粵東省、閩南、東山省是出國的絕對主力。
但是他們基本都是以跨國商務和務工為主,對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是有非常好的示范效應。
同時期內,國內的大學生出國留學也漸漸形成了一個風氣。
這些年月工資從幾十元漲到了幾百元。
但是動輒幾千元的飛機票,幾十萬的學費和生活費,普通人要想自費出國留學,無異于癡人說夢。
所以,為了為數不多的公費留學出國指標,那些象牙塔的頂尖學子們會使出渾身解數爭取。
據南方某報統計,我國在北美留學生人數有2萬人,其中碩博留學生接近一半。
1995年在美取得科學或工程學博士學位的樺國留學生,5年回國率僅24%。
各國博士畢業后選擇留在北美的,92%是樺國人。
這組數據是驚人的,我國高端人才流失如此嚴重,令人痛心!
但有知情人指出,回國的大部分是較低學歷或非重要專業人群。
真正的熱門領域高端人才,回國的并不多。
而這些高端人才,才是真正富民國強的基石。
所以就有人提出了質疑。
這樣公費出國的意義何在?
這不就是變相的給國外輸出人才嗎?
一個留學生每年需花費人民幣20萬~30萬左右,2萬人就要支出近40~60億人民幣。
這些錢,都是從國內帶到國外去的。
也就是說,每年都有一筆巨額外匯財富流到了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