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代的“鯤”,則完全顛覆了眾人的想象力,不管是從近處還是遠處,都覺得這不屬于地球上的飛行器……
它的機身完全拋棄了原始的圓筒造型,變成扁圓形的梭子體造型。
除了前頭最上方是駕駛艙區有幾塊玻璃外,其他區域全部都是一體化成型的,基本看不到鉚釘和焊接縫隙。
如果從飛機正面看,很容易發現,這居然又是一種乘波構造體。
“鯤”裝備了四具最高功率的風神一號渦扇發動機,比之前的設計還多加了一具。
功率比起之前的安—225的六具ZMDBProgressD-18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高出了110%的推力。
按照正常推算,它的最大載重比安225多了整整600多噸,達到了驚人的1200噸。
但實際上,“鯤”也只是多了整整200噸而已,最大起飛重量860噸。
盡管如此,它也打破了安225創造的世界紀錄。
因為機身尾部嵌入了矢量渦扇發動機,它的長度比之前安—225多出了七八米。
它的機身長度91米,翼展機身高度最大寬度翼展卻比安—225短了將近10米,但由于采用的是大三角翼,使整個飛機的翼展面積,達到了驚人的1350平米。
如果再加上他的機身底部面積,整架飛機的迎風面積達到了驚人的2200平方米。
由于“鯤”引入的多項革新技術,使得飛機盡管空間巨大,但仍可節省了可觀的飛機重量。
與安—225相比,“鯤”號的內部機身體積增加了整整60%,但空重卻輕了80噸。
尾部機翼采用了上置傾斜25度角三角雙垂翼設計。
其實這些還不是最夸張的。
為了打造完美的乘波構造體,兩邊的記憶都沒有掛載發動機。
它的四個渦扇發動機全部采用了前二后二內置式布局。
在離駕駛艙十米處的上面兩側,各安裝了一臺“風神一號”渦扇發動機。
進風口設計的很隱蔽,只有在飛機上方才能看得到。
這兩臺引擎單臺最大能輸出720kN的推力,該引擎并沒有如今的飛機引擎一樣直通式尾噴口。
它的引擎噴口處在機身最下方的兩側,而且還是四個噴口。
每個噴口相間隔的距離都有十米,剛好從正方形布局。
其引擎的氣體是通過四個可偏轉噴口來實現動力輸出的。
這四個偏轉噴口可以引導排氣朝前30°和向后30°的方向噴出。
這樣就可以實現提供短距離快速起飛,以及降落偏轉朝前提供向后的反推力。
尾部也有兩個“風神一號”渦扇發動機,同樣是內置式,但只有兩個直通矢量噴口。
在跑道起飛的時候,會配合前面的兩臺發動機稍稍傾斜進行助推。
正常起飛后則會恢復成原狀,作為主推動力,直到降落前才關閉。
也就是說,在起降過程中,前面兩臺發動機算是主推力,后面兩臺發動機在起飛過程中算主推力。
根據這樣的設計,“鯤”這樣巨型飛機能夠把起將距離控制在2000米以內,大大低于波音747的3500米。
更優異的空氣動力性能和更輕的機身重量降低了對放置發動機的要求,并轉化為更低的油耗,更少的廢氣排放和更低的運營成本……
……
“鯤”剛剛完成試飛后,就重新涂裝,迫不及待參加了珠海航空展。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不希望世人遺忘了他們。
他們要向世界證明,安—225不是最后的終結者!
安東諾夫沒有沒落!
安東諾夫的靈魂,依然存在!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而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