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楊,這塊區域,您看怎么樣?”
楊校長沒說話,只是點點頭。
姜余說道。
“我打算在這里建造一個純普通話的京都理工國際大學。”
“照這塊區域的規模,至少可以容納10萬人以上,您看怎樣?”
楊校長看了一眼姜余,久久沒說話,心中卻有些小感動。
早段時間,他還在姜余面前旁敲側擊,想征求下招收國際生的意見。
不是他想招收,而是因為許多外國學生想報考京都理工,但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學校的性質的注定了他們不可能招收這些學生。
楊校長雖然不是好大喜功的人,但眼睜睜的看到這么多外匯流向其他學校,心中也是痛啊!
這幾年的招生報考人數和質量,京都理工都遙遙領先其他學校,是名副其實的大哥大。
很多外國學生剛到樺國時,還以為清北兩所大學是最頂尖的,后來發現被騙了。
是被外國的中介機構騙了。
現在的清北沒有能夠鎮得住腳的教授撐場面,也沒有頂級的資源搞研究,更沒有活躍的學術氛圍。
樺國的《巨匠》現如今已是和英格蘭的《自然》、北美的《科學》,并列成為世界權威學術雜志。
這是全球唯一有影響力的純中文學術雜志,而它的首席主編就是京都理工。
這幾年《巨匠》發展極快,影響力大增。
尤其是在數理化基礎科學領域,很多諾獎級論文層出不窮,已經和那兩家純英文雜志不分上下。
姜余點點頭,對楊校長的這種覺悟很欣賞。
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對這種“爭寵”兒戲,似乎看不上眼,任由棒子們去鬧。
本質上來說,這其實就是歷史文化之爭,連我們自己都不珍惜,那還拿什么留給后代們去“炫耀”。
楊校長感慨了一會兒后,又繼續說道。
“有幾次跟朋友一起吃西餐,我就很頭疼,因為那一套繁瑣的餐桌禮儀,我實在是記不住……”
“吃份牛排還要講究幾分熟,右手拿刀、左手拿叉,不吃的時候,刀叉要怎么擺放,都有規矩,如果搞混淆了,就會被嘲笑,吃個飯比考試還他媽緊張。”
“最近,看了一些書,才知道這些刀叉和規矩不是西方人發明的,反而是我們老祖宗傳過去的。”
“這他媽都什么時代了,我們早用筷子了,西方白人還拿著我們早淘汰的刀叉裝模作樣。”
說到這里,楊校長咬牙切齒。
“最可氣的是,許多的樺國人還被蒙在骨子里,覺得用那土不拉幾的玩意兒就是高貴、紳士。”
“每想起自己學刀叉的那個時刻,老子就羞憤的想跳樓……”
姜余坐在一旁聽完后,也是忍不住哈哈笑了起來。
“哈哈哈……老楊啊!想不到,您居然開始返璞歸真了?”
“這就是文化輸出的可怕之處,落后的,那些白人會想方設法包裝成先進的;先進的,他就百般詆毀,讓你都不由自主的懷疑人生。”
“我們用筷子,他們說我們不環保,破壞森林,難道他們就不知道只有傻子才會用整條木材去做筷子嗎?”
“明明是我們節約,用做家具的邊角料制造筷子,硬是被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