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全球范圍內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制造業遷移:
第一次在20世紀初,英格蘭將部分“過剩產能”向北美轉移;
第二次在20世紀50年代年代,北美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島國、德意志這些戰敗國轉移;
第三次在20世紀60至70年代,島國、德意志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
第四次在20世紀80年代年代初,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技術高消耗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東南亞國家和樺國都屬于第四次工業遷移的受益者。
但東南亞和四小龍經過這一兩年的金融危機,以及姜余的“特殊照顧”,他們國內產業大部分又轉移到了樺國。
失去這些產業的他們,也徹底喪失了國際行業話語權。
比如臺島的IC產業,自前年爆發金融危機后,基本上主要的半導體企業都遷移到莞城和京都。
國際上的相關資本和技術也不再考慮臺島,而是轉向內地投資和建廠。
整個IC產業鏈的上下游,多達上百種的工業小門類,數十萬人的就業,上千億美元的產值,就基本上與臺島無關了。
再比如汽車制造企業,泰國和棒子國都算是其中的新晉佼佼者。
金融危機后,棒子國損失了兩家大型車企,獨剩一家。
泰國只剩下了零散的組裝車企。
他們倒閉后都被樺國的車企兼并或收購。
(奇瑞收購了泰國的幾大主要車企,廣汽收購了起亞)
一反一正后,樺國汽車制造業的規模產業集群優勢就出來了。
國際上的相關資本和技術,都知道該選擇往哪里投資。
東南亞和四小龍經過此次金融危機后,產業空心化會越來越嚴重,直至最后徹底衰落。
強者恒強,弱者越弱。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樺國已經向更高領域的工業門類靠齊。
而那些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肯定會逐步遷移出去。
盡管這些產業創造的利潤比較低,但可以創造很多就業。
東南亞這么多失業人口,如果沒有資金和產業投資,就真的會再次重演Y國的悲劇。
這次前來與會的官員,他們也找過西方國家和島國。
但人家根本不愿搭理他們,棒子國連續出現的兩次金融危機,已經令他們寒心了。
如果把產業轉移給他們,說不定還會爆發第三次、第四次,那豈不是虧死?
姜余提出的第二條也很簡單。
樺國人既然去你們那投資那么多產業,看看你們的貨幣發行有沒有違規操作,應該不過分吧。
任誰都怕Y國那樣肆無忌憚的超發貨幣,最后導致血本無歸。
第三條就更簡單了。
你們現在錢不值錢,用美元又太浪費了,還是咱人民幣吃香。
你們壓根不用擔心人民幣貶值,或者買不到國際商品。
太平洋國際銀行可以負責人民幣有限兌換美元。
公司只要達到一定規模收益,就有一定的權限用人民幣兌換定量的美元。
這在如今外匯超級貧乏的東南亞國家中,這可是妥妥的福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