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開田租,第二賦稅大頭就是口賦,即人口稅、人頭稅。
大秦口賦的收取方式“計口出錢”,口賦所斂的不是糧食,而是錢,也就是秦半兩。
秦二世時期的口賦無具體記載,咱們就按漢初的一百二十錢來算。
每人每年需繳納口賦一百二十錢,對一個五口之家來說,一年就是六百錢。
六百錢,大概可以折換二十石谷,三十錢換一谷。
一般產量普通的田畝,百畝農田全年收入也就十幾石左右。
而口賦一年卻價值二十石!
可見,此時的口賦,對老百姓來說,比田租的負擔還要沉重。
農民又都是人多地少的現狀,家里兄弟妻兒一堆人,不見得有多少耕地。
口賦的沉重負擔,遠遠不止這些。
由于口賦收的是錢不是糧食,農民又沒有錢。
要繳納口賦,首先要將糧食換成秦半兩。
平均市價是三十錢換一石糧食沒錯。可當農民拿著糧食找當地官府換錢,就遠遠不止這個價格了。
二十錢換一石糧食,十五錢換一石糧食。
兌換比率取決于當地官吏黑不黑心。
給農民換的錢少一點,當地官吏也就能多撈些油水。
這是一層肥膩的油水。換錢的時候,還能在測量工具上做手腳。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買菜遇上騙秤的了。
咱們遇上騙秤的賣菜大媽,頂多虧塊把錢。
秦朝農民們遇上騙秤的官吏,那可是要命的。
這么看來,思想工藝《史學》的效果:提升官吏的些許美德,能盈余的錢絕對不是一星半點。
除開田租和口賦,還有各種雜稅。
雜稅沒有固定的收取時間和數額,一般都是以各種名目臨時征收。
比如《通典.食貨》中所記的“提封之內,撮粟尺布”。這里的“土貢”和“撮粟尺布”,就是雜稅的一種。
還有犯事兒被抓后,各種罰款。
總之,花樣多得很。
胡亥為啥不找王綰,要來找馮去疾?
大秦特色分封郡縣制,已經讓王綰背鍋了。復分封對大秦各大軍功地主的影響不大,只是引來了無數文官的抗議。
調整稅收,這種觸及軍功地主利益的事兒,胡亥不好意思讓王綰繼續背鍋了。
馮公,你上吧!
胡亥正對著馮去疾坐下,將大秦現有稅收政策的弊端,和一些自己見解一一道出。
稅收的事兒胡亥研究了不少時間,此時當著馮去疾的面道出,講得很細。馮去疾在一邊聽著,時而瑟瑟發抖,時而目放精光。
等到胡亥說完,已經過了幾十分鐘。
馮去疾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吃吃道:“陛下,這是真的打算調整稅收方式?”
胡亥點了點頭。
“長期的,還是大赦天下?”
胡亥暗罵一聲老狐貍,如實道:“先以大赦天下為借口,稍微調整幾個不那么敏感的,看看反應和效果。”
“當然,朕也不瞞著馮公,最終的目的是讓大秦的稅收政策趨于科學。”
馮去疾此時很難說自己是啥心情,他怔怔地看著胡亥,不禁問道:“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