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參悟“水行”劍意以來,幽靜的劍坪再度變得熱鬧。
此時寬敞的空地上,封亦手持雙劍,行云流水一般演練著劍法。他的劍法,脫胎于朝陽峰那些基礎劍法,又有玄妙“少陽劍訣”的路子,更有他自己修行以來對劍法領悟。
諸法融通,轉換之間,卻看不出有什么滯澀之處。
原來封亦劍法只是輔助,最主要的卻是領悟“水行”的精義。劍坪上,封亦雙劍舞動,爍爍流光,身法時快時慢,手中的劍光連綿好似潺潺流水。霍地劍法一轉,寒光激射,舒緩的山間清溪霎時間變作波浪奔涌的江海,綿密劍光好似澎湃波浪。
水無常勢,亦無常形。
可水又兼具萬象之勢,萬象之形。
場中封亦身形飛旋,颯地急奔數步,右手琥珀靈光閃爍的仙劍破空劈斬,與此同時左手空處,手訣變換之下,那“御劍”而去的另一柄仙劍赤炎大作,綿密浩盛的劍氣將其身前數丈盡皆籠罩。
仿若山谷間奔涌而出的洪流,讓人頓生無處閃躲、絕境臨身之感。
然而封亦卻似乎并不滿意,頗為苦惱地嘆了口氣,輕聲自語道:“只是這種程度的話,難堪一用啊。”伸手一招,那仙劍回轉,落入他手掌之中。
此劍不凡。
其刃澄凈如水晶,顏色紅赤,劍脊卻是微帶金色的亮白。此劍身長三尺,寬一寸二,較之“神闕”更顯細長些,其內威勢卻比“神闕”更勝一籌。那晶瑩劍刃的鋒芒,僅是以目而視,便叫人生出一種難以直面的可怕鋒銳來!
它便是閆正會以封亦帶回的“離火之精”,耗時三年余鑄就的絕世仙劍,且開創性融入了閆正會對符文法箓的理解,完美地銘刻了三枚奇異符文在仙劍之中。因為“離火之精”雖是煉制法寶的絕世材料,但鑄劍卻過剛易折,因此融入了稀世之寶“天星隕金”,也是劍脊顏色亮白微金的由來。
此劍可謂閆正會一生鑄劍成果之巔峰,劍成之日,炎火大盛,整個朝陽峰都能感受到那股迫人的威勢。
而閆正會的鑄劍坊,也一瞬間毀在此劍爆發的炎火之下。
自生異象,可見此劍不凡,儼然一柄媲美“斬龍”、“天琊”的神兵!且因為炎火爆裂,尋常人根本無法駕馭此劍,修為過低之人強行御使,只會瞬間被流入經脈的法寶靈力灼燒而亡。
不過對于封亦而言,此劍卻是比“玄火鑒”更適合他的九天神兵,由是起名曰“天烽”,愛不釋手。
粗略估計,有此神兵封亦的實力能夠提升兩成,可見仙劍對于劍修而言何等重要。
比起仙劍的順利煉制,封亦在修行上卻并不順利。
身蘊陽炎之力對于修習“水行”劍技的影響之大,遠遠勝過封亦最初的預估。本以為有修行經驗,數年之間他可以將“水行”劍技修習到可堪一用的程度,對“水行”劍意的領悟也能達到一定程度。
然而數年過后,封亦劍意的領悟進展還算順利,可劍技的修行卻不盡人意。哪怕他能以純粹的劍術技巧,施展出不遜于“龍破”威能的神通,也無法改變他“水行”劍技堪堪入門的現實。
自也談不上可堪一用,更不用說追平“少陽劍訣”,從而臻至極境,探索“月陰玄氣”奧秘了。
好在對此封亦并不急躁。
若“太極玄天真訣”中的“陽炎玄氣”與“月陰玄氣”這般簡單就能兼具,此訣也不會這么多年以來,青云門少有人能夠修煉了。
回到居處。
剛飲了兩口涼茶,尚未來得及坐下小憩的封亦,便遇上了匆匆尋來的長門傳訊弟子。原來是帶來掌教真人口諭,召青云門諸脈長老前往通天峰玉清殿議事。
封亦詢問了一下,才知道正道同盟的“天音寺”派遣僧人已經抵達青云山。封亦受令之后等候片刻,等到大師兄楚譽宏與大師姐穆蕙秋到來,方才與他們一齊往通天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