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休場,在商業談判中,也是常用策略。
這種策略的好處是,可以放松精神,讓人冷靜,脫離對手的節奏,防止被人牽著鼻子走。
同時,也可以收集情報,交換信息,爭取找到新的切入點,想出新的對策。
必要的時候,還能等待時機,甚至于做出一些布局謀劃。
當然,這次沒那么多名堂,因為留給新浪的時間并不多。
內憂外患,新浪也耗不起。
陳遠暫時離開后,很快會議室里便激烈的討論起來。
同時,王延開始命人收集信息。
信息很簡單,就是港股的一些情況,很快就報上來了。
分析得出的結論,讓人有點頭疼。
第一,藤訊被拿下,幾乎是板上釘釘。
這是資本決定的。
這也是上市公司最大的痛。
一個上市公司,如果創始人沒有足夠多的股份,沒有足夠多的投票權,那么,再堅定也沒用。
就像藤訊。
藤訊目前的狀況是,哪怕創始人堅定,哪怕管理層堅定,可一旦股市的流通股被大量收購,一旦掌握在投資機構和個人股東手里的股份被收購,那么重組董事會,公司易主,不過眨眼之間。
問題是,眼下這個情形,藤訊有足夠的資金托盤,阻止股價下跌,回購流通的股票嗎?
還是說,可以說服投資機構,繼續持有,不要轉讓公司股票?
顯然都不行。
可能也沒意識到,針對性的收購已經開始了,一張巨大的網正在悄悄鋪來。
這樣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可能某天早上醒來,突然就宣布藤訊易主了,然后公司員工的郵箱里多了一封相應的員工郵件。
第二,收購價不會很高。
就目前的局勢看,溢價,藤訊的市值不會超過五億美元,正常收購,可能四億美元都用不了。
因為并不需要完全收購。
這樣就很糟糕。
藤訊鐵定被拿下的情況下,公司即時通訊領域的業務,其實是可要可不要的。
屬于那種拿下自然好,不要也無所謂的。
自然,公司也就失去了主動權,議價權。
網絡游戲領域也是一樣的。
別看人家剛剛切入,就兩款代理的游戲,可憑借著強大的兄弟姊妹后援團,人家現在是行業內妥妥的巨頭。
高盛花旗高調戰略融資入場,麒麟網絡估值三十億美元,這是震動行業的大事,業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而收購藤訊都花不了四億美元,人家瘋了要花兩億美元來接手公司游戲和即時通訊領域的業務?
這樣問題就來了,到底定一個什么樣的價格比較合適!
就這個問題,討論得比較激烈。
可實際上,大多是在發泄情緒,因為都清楚,主動權在人家手上,沒什么好討論的。
非要說有什么有用的建議,那就是,分拆,另外再找買家。
比如把UC賣給微軟和雅虎,把游戲業務賣給盛大。
盡管這樣也不大可能賣出高價,一來人家沒那么需要,二來雅虎在國內那么大份額的搜索業務都簽對賭協議近乎于免費丟給了種花集團。
但是,多多少少爭取了一點話語權。
也因為這份話語權,有了底線,那就是,看著談,不能低于一億美金,否則就另外找買家接手。
這個議題結束,新的議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有沒有更好的方案,來解決這件事。
這是一個考驗。
內憂外患,非斷腕不可求生的狀況下,要想想出一個更完美的方案來解決這件事,是很考驗管理層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