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星上的工業革命從蒸汽機開始,之后的幾個世紀里,化石能源都是工業的命脈,直到二十一世紀才逐漸轉向清潔能源。這個世界沒有化石能源,但有可替代的油料植物,而且他是機械工程碩士研究生,參考下筆記本電腦里的資料也可以造出適合這個世界使用的內燃發電機,但想到這個世界堪稱變態的環保意識,辛生明覺得還是算了,直接躍進到清潔能源時代吧。再說目前只有他自己需要用電,最多給李平陽的將軍府通上照明電,風力、水力甚至人力都可以作為動力源,他需要的只是最簡單的發電機、蓄電池和白熾燈。在他原來的世界,華國農村的家庭小作坊都對這些東西毫無壓力,辛生明不信在他的指導下,已經達到冷兵器時代顛峰的大楚皇家工匠做不出來。
想起那幾百萬本電子書,辛生明相當懷疑自己以前是不是一直在為穿越作準備,因為是工學、農學雙學士,中醫學碩士,以及攻讀機械工程碩士研究生的需要,他的筆記本電腦里幾乎儲存了一套完整的工業、農業和中醫學體系。有電腦里的龐大資料庫支持,辛生明甚至有信心引導這個世界實現“四個現代化”。可惜他沒學微電子,要不還能讓這個世界往前再邁一步進入信息化時代。
想到“四個現代化”這個詞,辛生明不禁笑出聲。沉思的時候辛生明經常兩眼發直,看到他勾勾地盯著自己半天沒動筆,還笑了,李平陽以為自己臉上還有臟東西,羞惱地說:“你笑什么,快把那個什么平板給我當下鏡子。”
“好的好的。”辛生明慌不迭地答應,同時再次意識到這個世界太奇怪,超前的環保理念不說,明明是只要輕輕一推就能推開新時代的大門,就是走不過去。玻璃器皿據說已經在大陸上使用了幾千年,卻一直沒出現平板玻璃,自然也沒有玻璃鏡,更沒人造出凹凸透鏡發明望遠鏡。給他的感覺,這個世界的土著沒有創造力,只會死板地應用前人傳下來的知識,一個沒有創造力的文明竟然發展到這個高度,怎么想都覺得不合理。
想到這,辛生明拿起面前的玻璃杯晃了晃,問道:“姐姐,這種杯子你們這也叫玻璃杯吧,貴不貴,能生產的地方多嗎?”
“是叫玻璃杯,沙子做的東西,沙子比高嶺土多,做起來也比瓷器快,到處都有做的,質量一般的很便宜。”
“那——那怎么不做點玻璃板,哦,就是像桌板這個形狀的,玻璃板挺有用的。”辛生明忍不住還是問了一句。
“玻璃——板?”李平陽不解地說道,“玻璃做成的板沒什么用吧,裝不了東西,再說板子也不好吹啊。”
敢情這里的人認定玻璃就是用來做裝東西的器皿的,而且工藝只有吹制一種,真是死腦筋!辛生明估計這里的玻璃制制品全都是一次成型的,這里的人可能都沒嘗試過切割成品玻璃,不懂得切割,就算偶爾做出一塊玻璃板也想不到實用價值,只能當個工藝品或者用來炫耀吹制技術。
既然玻璃生產在這個世界是普通技術,辛生明就不客氣了,把玻璃工匠也添到清單里,對李平陽說過幾天會送她兩樣特別的禮物,而且應該在發電設備出來之前,如果李平陽缺錢,還能憑那兩樣東西小賺一筆。李平陽問是什么禮物堅決不松口,只說到時候就知道,現在說就沒有驚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