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經過一番琢磨后,還是提筆寫下了這篇文章。
不需要長,只是說一些心中所想。
標題取為“大家”亦是“凡人”,是針對于武俠小說的前輩金庸和古龍等人的爭議。
有人說金庸先生是豪情萬丈的大俠,重情重義,愛國愛民。也有人說金庸是剝削勞動人民,目光短淺的資本家。
有人說古龍先生是快意恩仇,看清人間世態炎涼的浪子。也有人說他是私生活紊亂,沒有信譽的江湖騙子。
這里只是舉例,不僅僅是他們,諸多武俠界的前輩,或多或少,對他們的作品,觀念,精神和個人人品都存在著一些爭議。
而在我看來,這些爭議都沒有錯。
這并不矛盾。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也正因為如此這些人才不會離我們太過遙遠,才有血有肉,才是真真正正的“凡人”。
人們對于自己喜愛的人或事會下意識的想要去維護它,戴著放大鏡去看,從而失去了客觀性,甚至會過于神化,這確實有失偏頗。
在我看來,金庸和古龍二位先生等前輩,既可以是“大俠”,也可以是“小人”。
凡事皆有兩面,不得片面去看。
我向來反對“個人英雄主義”,我對金庸先生等前輩也是心懷敬仰,但我們必須去盡量客觀的看待,而不是盲目的吹捧,也不要盲目的貶低。有人說金庸先生曲解了儒釋道的含義,這點在我看來并非如此,佛本是佛,如何去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見。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們將其放到歷史長河中去看,一個人秉持的觀念,與他所成長的時代背景和家庭環境密不可分。
而金庸古龍等人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所以他們在作品中的表現也截然不同。
(本章未完,請翻頁)
金庸先生出身名門,家庭條件較好,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他是有能力站在一定層次去看待事物的。
所以他的作品多寫家國,意境開闊,氣勢磅礴。
古龍先生情路坎坷,同時接觸過大量的國外名著,這使他的作品多了一絲凄涼,婉轉,人性和西方文學特色。
而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他們都是上個世紀生人,且早年多遷居港臺,在大陸生活時間不長。
沒有看到大陸一步步的發展,沒能見證這個奇跡,也導致了他們或多或少對此頗有微詞。
(古龍先生倒還好,他的生命中除了小說,似乎感情和酒更為重要。
這也導致了他們的眼界被時代限制,具有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不僅影響到了他們的觀念,甚至影響到了他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