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良嗣又道:“將軍可能不知,朱泚目前正和晉王殿下談判,朱泚提出用濟、鄆兩州和李納父子的人頭來換回崤函,晉王殿下不同意,才命令李將軍先奪取濟州,我們三萬騎兵已至,如果將軍一定要決戰,兩個時辰后,三萬騎兵將殺至東阿縣!”
劉浩呆住了,他心亂如麻,他看了一眼公孫良嗣,忽然道:“李冰就不怕我用參軍做人質?”
公孫良嗣搖搖頭,“李納的次子李師道還在長安為人質,將軍若殺了我,那晉王必殺李師道,將軍怎么向李納交代?”
劉浩沒想到對方這么厲害,一句話便把自己駁倒了,他負手在大帳內來回踱步,又抬頭望著盧縣方向,對方可是三萬精銳騎兵,自己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可憐主公只剩下這么點兵力,不能再損毀了,地盤可以不要,但軍隊一定要保住。
劉浩統兵二十余年,不可能不知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的兵家至理。
但他就怕主公不理解,沉思良久,劉浩最終決定還是擔起責任。
想到這,他轉身對公孫良嗣道:“請公孫參軍轉告李將軍,我不想決戰,我馬上率軍南撤鄆州,把濟州讓給你們!”
等公孫良嗣告辭而去,劉浩當即下令,“全軍拔營,向鄆州撤離!”
.......
正如郭宋的判斷,王崇信還在洛陽談判,但朱泚為了穩住李納的軍隊,給他們五萬石糧食,李納倒也在鄆州穩定下來。
李納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比較薄弱,如果事業順風順水,他會意氣風發,野心勃勃地謀發展,可一旦受到重創,他意志會迅速瓦解,進入一種自暴自棄地頹廢狀態。
其實不僅是他,大部分人都是這樣,事業遭受到連續打擊后都會變得意志消沉,畢竟這個世界上意志堅強的人只是極少數。
李納在河北大敗后曾經頹廢過,但在國相王崇信的再三勸說下,他又振作起來,重新厲兵秣馬,恢復元氣。
但這一次,剛剛恢復不久的元氣又被摧毀殆盡,妻女都落入敵軍之手,對李納的打擊可想而知,再加上王崇信去洛陽談判,沒有人再勸說李納振作。
所以李納來到須昌縣后,又再度沉迷于他最喜歡的參軍戲中,鄆州是參軍戲高度發達的地區,民間高手極多,須昌縣內就有二十幾家表演參軍戲的社館或者學習交流參軍戲的園子。
這對李納無疑是如魚得水,他根本不管軍政事務,命令兒子李師古從濟州趕回來處理軍務,他自己一家一家的戲社整天游逛,完全沉溺其中。
李納的頹廢和自私,終于引發了一部分將領的不滿,也引發了一部分將領的窺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