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原因,自然是要落在他爺爺身上。
只因老人深藏不露,手底下竟是拿著絕活。
耍彈弓。
說起彈弓,可能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心想不過是小孩子的玩意兒,能耍出個什么名堂。
可你真要是這么想了那就大錯特錯,老爺子這彈弓可不是什么木頭杈子,而是鐵胎彈弓,光重都有個十來斤,握柄粗如鋤把,兩小枝更是和那面杖差不多,渾鐵打鑄,枝頭一左一右乃是個活靈活現的豹首,張開的嘴里,各銜著一根比拇指還要粗的烏紅獸筋,造型夸張,讓人見之難忘。
別人打彈弓耍的是石子泥球,可老人打彈弓那用的是鐵丸;這鐵丸也分大小,小似豌豆般的,能射鳥雀,大點像指甲蓋的,那就能射兔子狐貍,再大點的,像龍眼那樣的,山上老熊瞧見都得打哆嗦,什么“一石二鳥”、“獨龍鉆洞”、“雙龍出海”,一把彈弓硬是能耍出各種花樣,讓人拍案叫絕。
要不是因為一次意外,秦魚雁上山被一頭老狼盯上,興許連他這外孫都不知道身邊天天老神在在的老人還有這么一手絕技。
最后他還是從村里一位半截入土的老人嘴里意外得知,原來,早在知青上山下鄉的時候,他外公就已經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好漢了,套過狼、追過虎,攆的滿山野豬能嗷嗷直叫喚。而且越說越玄乎,說是當年這秦嶺大山里野仙出沒,兔狐奔走,虎狼橫行,那時候老人憑著一把鐵胎彈弓就能把那山中野獸攆的到處跑,霸道的不得了,名震鄉野。
打從知道了這事兒,秦魚雁心里是直犯嘀咕。
怪不得,平日里就覺得老人雖然上了歲數,可這精神頭卻好的不行,翻山越嶺跑起來,那就像是山魈野猴一般,竄跳如飛,腿腳利索的嚇人,敢情年輕的時候還有不小的名頭呢。
至于后來的事大伙兒也都能猜到,這地主可不好當啊,怕是老人經歷了太多,大起大落,目睹了家破人亡,心灰意冷之下,索性藏了絕技,不露于人,想要安度余生。
但秦魚雁可是實打實的目睹過那神乎其技的彈弓絕技,百發百中都不為過,那攆他的老狼,就死在一顆黃豆大小的鐵丸下,自右眼射入,翻出去老遠,他還記得那張狼皮換了幾斤水果糖呢,可惜,一起換掉的還有那副彈弓。
不過,彈弓雖然沒了,老人還有一雙手,這雙手也是不俗,這便是另一門絕活;可徒手擲石,三十步內,準頭驚人,老人最厲害的時候,一抖腕,可在瞬息之間連打三枚飛石,直如飛蝗一般,喚作“打石”。
說起這事兒,還是秦魚雁在發現他外公深藏不露后,才瞧出了老人手上的門道。
他們這邊背倚秦嶺大山,打小那野物那可是沒斷過,但凡老人上山溜達一圈,下來的時候,永遠不會空著手,那些野兔野雞什么的,基本上就是碗里下酒的菜。
不光是山上跑的,天上飛的,就連水里游的,時不時的也能拎幾條回來,全都是用石子打回來的。
秦魚雁以前覺得老人之所以準頭驚人是因為打獵多了,熟能生巧,習慣了;可后來越想越覺得不對,目睹了幾次后,暗地里翻書一查,好家伙,敢情這在一些個老書里還有不小的名堂,叫作“飛蝗石”。
那“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梁山好漢里,有一位就會這門手段。
打那之后,秦魚雁自然是一改往日對老人的看法,誰能想到這個睡覺呼嚕震天響,吃飯能扣腳丫子的老糙漢居然能使出這么幾手絕活。
老人矮小精瘦的身子,瞬間就在他心里無限拔高了起來,儼然是將之當成了小說里的江湖高人,隱士豪俠;再有那些個“刀客”的故事,八成也是真的,保不齊老爺子當年就是個刀客。以往爺孫倆下河洗澡的時候他可是數過,老人身上背的刀疤可不在少數,都是些陳年老傷,觸目驚心。
可惜,他本來還想摸個明白,奈何這歲月不饒人,日子一長,老人的身子骨卻是愈發弱了,而且總犯迷糊,有些癡呆,時常連身邊人都認不出來。
再加上秦魚雁年歲漸長,自然是息了玩心,畢業后更是嘗盡生活的艱難不易,哪還有心思惦記這些,過了也就忘了,多是為工作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