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就算只看故事里面發生的事情,也知道變法破壞了太多人的利益,破壞了整個社會的穩定。最后“大清國”非但沒有因為變法而掃除弊端變得強大,反而因為變法而激化了內部矛盾。在不久之后,那些平民出身的新生代武道強者們,就在各地掀起反旗,甚至于有人和番邦合作,里應外合。
《國變》沒有結局,結尾是一群年輕人在“大清國”最東部的繁華城市里面開會,以共同的理想互相勉勵,結成了一個以五星為標志的組織,發誓要掃蕩弊端、重整河山。
然后,便是一句讖緯。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這沒頭沒尾的結局,只有同為穿越者的潘龍才看得懂。
大夏人看不懂這個結尾,但并不妨礙他們知道這故事最后,“大清國”的下場很糟糕,估計是要完。
這自然就又成了可以用來攻擊變法的理由——哪怕是虛構的故事里面,變法都不僅沒有能夠強國,反而導致了亡國。那又怎么能做這禍國殃民的變法呢?
總的來說,因為帝洛南的變法,《國變》這本原本籍籍無名的,在大城市里面稍稍走紅了一段時間。
但是,也僅僅是很短的一段時間罷了。
畢竟這本書……真的寫得不怎么樣。
潘龍就沒有再買一本細讀的意思,乃至于他如果不翻書,甚至沒辦法理解張昊張國忠所講的那個典故,究竟是什么。
但現在他明白了。
張國忠這是在諷刺那些同僚呢!
自己得好處,讓別人去冒險,還振振有詞地說什么“大義”、“國家”之類借口。
這可不就是《國變》里面康廣廈的那一套嘛!
康廣廈是這本書里面最重要的反派之一,此人雖然有才華,但人品卑劣,而且兩頭不靠——保守派勢力強大的時候,他是改革派;可等到改革派漸漸成了氣候,他反而成了保守派,而且是保守派里面最極端的那一類。
這種反復橫跳的行為,自然得不到讀者的尊敬。張國忠以康廣廈來諷刺那些慫恿他出面去游說太子帝河東反對變法的同僚們,憤慨不滿之意,簡直溢于言表。
也就虧得他是個讀書人,而且是個極有水平的讀書人,所以才拐彎抹角罵了這么一個典故。
要是換成潘龍的話,估計早就破口大罵,然后拔刀砍人了。
小小的風波很快過去,潘龍沒有理會那些還在酒館里面憤憤不平,對張國忠大加批判的翰林學士們,只是對那位“小張狀元”多了幾分好奇。
這人頗為有趣,立場堅定、目光敏銳。有機會的話,可以試著交一交朋友。
但他卻不知道,大概一個時辰之后,張國忠出現在了帝河東的府邸。
“恭喜殿下,人心可用了!”他笑著說,“現在,該是殿下您出聲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