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太子胤礽在經歷了一次被廢風波之后,理應收斂心性,重整旗鼓,好好做他的接班人才是,可是這位太子被復立之后,卻劣性不改,仍舊結黨營私,妄自尊大,屢屢簪越。
最終康熙皇帝在忍無可忍之下,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第二次將胤礽給廢止了,至此太子黨灰飛煙滅,其他皇子的諸位之爭也隨著太子的倒臺而漸漸展開了。
首先開始爭位的便是皇長子胤褆,只可惜他在太子第一次被廢期間,說出了那句有悖人倫的驚駭之語:“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從此以后,他就被康熙皇帝痛斥為“亂臣賊子,天理國法,皆所不容!”,再之后他便被父皇奪去了王爵,圈進起來,自此皇長子胤褆再也沒有翻過身來,當然他也就徹底失去了爭諸的機會。
隨后開始爭儲的便是皇三子胤祉,胤祉在康熙四十八年便被封為誠親王,又因其學問出眾,本應該是皇位的有力爭奪者,奈何其雖然博學多才,但在政治方面的能力卻異常薄弱。
(本章未完,請翻頁)
康熙皇帝自然早就看出了問題所在,因此很少讓其參與政治,反而多次叮囑他,讓他專心編纂《古今圖書集成》,胤祉在努力了幾次之后,自知沒有希望,便也看淡了爭諸這個問題,后來,又因為孟光祖招搖撞騙一事的牽連,胤祉又給康熙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從此以后,胤祉便也逐漸淡出了諸位的爭奪。
自此以后,皇位的爭奪便成了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和皇八子貝勒胤禩之間的事情了。
對于皇四子胤禛來說,他的優勢便是排序與地位。
在排序方面,隨著皇長子胤褆,皇二子胤礽,皇三子胤祉因為各種原因無力爭儲之后,胤禛便成了實際意義上是“長子”,根據古往今來立長立嫡的原則,胤禛在這方面還是有著一定的優勢的。
在地位方面,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便已經被冊封為雍親王,而他的對手皇八子胤禩此時還僅僅是一個貝勒,這中間就差著兩個等級呢,更何況胤禩這個貝勒在太子第一次被廢期間也受到過牽連,當時康熙曾短暫的剝奪過一次胤禩的爵位,因此在地位上來講,胤禛也要比胤禩尊崇得多。
雖然皇四子胤禛有著以上種種優勢,但是這些都是名分上的東西,就好像空中樓閣,總讓人覺得心里不踏實,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從整個朝廷局勢來分析,胤禛的實力是無法與胤禩相提并論的。
我們首先說說胤禛在朝廷里面的勢力:
皇子方面,與胤禛最親近的自然是皇十三子胤祥了,可是胤祥這個人一向不受康熙皇帝的待見,所以終康熙之世,胤祥連個貝子的爵位都沒撈著,甚至在太子第一次被廢的時候,他還被圈進過一段時間,因此在他在朝廷里面自然也就沒什么實力了,對于幫他四哥這件事上他也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與胤禛走的最近的兄弟,除了皇十三子胤祥之外,還有皇十六子胤祿和皇十七子胤禮,只不過在康熙五十一年的時候,胤祿和胤禮都還沒有成年,因此他們也幫不上胤禛什么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