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贏得江南士子之心這件事,還要從他十八歲那年說起,那是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一次給皇子們封爵,那時候年紀輕輕的胤禩就被封為了貝勒爵位,前路可謂一片光明,當時的江南名士何焯便在胤禩府上做侍讀,二人的關系極好,何焯的內心也很是欣賞胤禩的。
后來何焯丁憂回鄉之后,他與胤禩也常常有書信往來,信中更是與胤禩常談儒學與仁政,漸漸這些事情就傳揚開了,當時江南的文士都說,皇八子胤禩是極其好學,人品端方的王子,真是天賜的繼承大統之人啊!
自此以后胤禩與江南士子的聯系就沒斷過,甚至于后來江南士子的領袖李光地還直言不諱說過:“目前諸王,八王最賢。”,由此,胤禩還在士子中間得了一個八賢王的美名。
因此綜合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看出,胤禩一黨里有諸多皇子的支持,內有朝廷重臣的力挺,外有江南士子的擁護,可以說從各個方面全部碾壓胤禛一黨,與胤禛相比,胤禩的勢力就好像是
(本章未完,請翻頁)
一座郁郁蔥蔥的大山,巍峨的聳立在胤禛面前。
不過胤禩的勢力雖大,胤禛卻也不是絲毫沒有機會,因為胤禩一黨一直以來只顧著鞏固勢力了,卻忘了真正決定儲位的人并不是朝野眾人,而是那個至高無上的皇帝康熙。
面對康熙皇帝的喜好,皇四子胤禛制定出了自己獨特的爭諸策略,說到這個爭儲策略,我們便不得不提戴鐸這個重要人物了。
戴鐸是鑲白旗人,當時的鑲白旗旗主便是皇四子胤禛,由于有這種關系,所以戴鐸很早便做了胤禛府上的清客,這清客其實就有點類似于春秋戰國時期門客的意思,雖然一般的清客都是以混吃混喝為主,但戴鐸卻常常以策士自居,事實上,戴鐸也頗有幾分策士的模樣。
就在胤禛全面被胤禩壓制的時期,戴鐸給胤禛提了幾條極好的建議。
首先,在對待康熙的問題上,戴鐸說,這位康熙爺乃是不世出的圣主,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是極難的,首先你不能表露的太過鋒芒,太過鋒芒會讓皇上覺得你會傷到他,當初的太子胤礽就是前車之鑒。
當然了,你也不能表現的太過無能,皇三子胤祉的退出則是另外一個極端的例子,因此,你必須學會“重劍無鋒”這四個字,即表現得有力量,有能力做儲君,又要表現出不爭,不搶,不抱團,不結黨,這樣,在皇帝的心里,你就會變得既有能力繼承皇位,又威脅不到他的地位,如此才能在英明的康熙皇帝心里埋下最有分量的種子。
其次,你還要與眾位兄弟和睦相處,不能針鋒相對,之前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互相攻擊的事情,把康熙皇帝傷得實在是太重了,他此時年事已高,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兒子之間不能和睦相處,因此你要在處理兄弟關系上把握好孝、誠、和、忍四個字,即“孝以事之,誠以格之,和以結之,忍以容之”,如果能做好這些,那么在康熙爺的心中你便是一個能顧全大局之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