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七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軍敗亡后,漢帝為一改河山傾頹之狀,而改元中平,然而這次改元卻并沒能給搖搖欲墜的大漢帶來哪怕一丁點的好意頭,相反的卻成了亂世開始的標志。
中平二年,張溫率十萬大軍征討西州邊章等,卻反被邊章等大敗,精銳喪盡,諫議大夫劉陶甚至上書直言稱“車騎孤危”。
中平三年,冀州大盜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官軍疲于奔命。
中平四年,冀州的叛亂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漸漸向外“擴散”。
二月,榮陽民起義,攻打中牟(今河南鶴壁西)斬殺中牟令落皓及主簿潘業,聲勢漸盛。
八月,故中山太守張純反叛。漢帝詔發南匈奴兵,隨幽州牧劉虞進討張純。
南匈奴單于羌渠乃遣其左賢王奉旨率騎兵到幽州后,其國人卻恐單于征發無已,舉起反旗。右部醢落與休屠各胡白馬銅等一時俱起,有眾十余萬人。
同年,長沙人區星自稱“將軍”,舉兵叛亂,聚眾萬人。
中平五年,局勢更是到了崩潰的邊緣,幾乎是州州有戰亂,郡郡有反民:
二月,中原黃巾余部紛紛起事。郭太等于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永固鎮)起事,攻略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河東郡(今山西夏縣西北)等地。
四月,汝南郡(今河南平輿北)葛陂(古湖泊名,在今河南新蔡北)黃巾軍再起,攻沒郡縣。
十月,青州(今山東淄博)、徐州(今山東郯城)黃巾軍又起,攻略郡縣。
十一月,漢廷派遣下軍校尉鮑鴻進討聲勢最大的葛陂黃巾。雙方大戰于葛陂。鮑鴻軍敗。
同年,南匈奴叛軍攻殺并州刺史張懿、西河郡守邢紀及單于羌渠。另外,巴郡的板楯蠻也反了。
為了對付這此起彼伏的叛亂,漢帝不得不讓渡出更多的權力,以協助各州郡長官平定叛亂,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正式改州刺史為州牧,因為此舉相當于將各州變成了一個個獨立于中央的小王國。
在多如牛毛的告急文書之中,漢帝忽視了中平五年十一月王國圍陳倉的告急文書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陳倉的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陳倉位于雍縣境內,南依秦嶺,北靠隴山,西可通過渭水直抵天水,東與岐山縣相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更是隴西、漢中通往關中的要道,如果叛軍占領了陳倉,那么就可以借助地勢,一瀉而下直取長安城。
正因為陳倉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董卓急不可待地找到皇甫嵩,請左將軍速速發兵,救援困守陳倉城的李蒙部。
李蒙是牛輔麾下的一員小校,被牛輔派去駐守陳倉城時,其麾下軍士不過八百人,盡管王國此次入寇的規模,也只有六萬人,遠少于幾年前的十萬之眾,然而,八百對六萬,怎么看也是必敗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