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過后,聯邦政府派來的官員假咳兩聲,然后道:“鑒于一些客觀原因,國會沒有批準陸軍制式步槍的換裝方案,致使PM1.4型步槍只能暫存于軍方的技術儲備庫。如果我們將這種步槍的技術拿出來跟諾曼帝國分享,諾曼軍隊的列裝進度有可能大幅領先我們。那樣的話,聯邦陸軍是否會在面對諾曼軍隊時,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
魏斯之前已經說了,連發步槍的戰斗效率較栓式步槍提高了至少一半,所以,他直截了當地給出了自己的判斷:“會。”
這名官員皺眉道:“我們從諾曼帝國獲取的車載速射武器技術,能否抵消這種被動?”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魏斯腦袋里突然冒出了一個念頭:車載速射武器,說白了就是機關槍或機關炮,它不但可以跟現有的作戰平臺相結合,還是作戰飛機的關鍵裝備。現階段,雖然聯邦軍方既不重視飛機技術的發展,也不看重速射武器的作用,導致軍工企業對飛機和速射武器的研發缺乏積極性,但得益于民間飛行愛好者的努力,飛行技術還是在不斷向前發展。至于說速射武器技術,無論是魏斯領著克倫伯-海森家族技術團隊進行研發攻關,還是以合作的方式從諾曼帝國方面獲取現成的技術,終將在若干時日后瓜熟蒂落。
圍繞明日戰爭這個思維點引申開來,在這擁有飛行戰艦技術、陸地面積超過海洋的星球上,軍事技術的發展究竟會走出怎樣一條軌跡?在不久的將來,是否會出現遮天蔽日的機群和滾滾前行的鋼鐵洪流?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推敲的。
見魏斯似有走神,那名政府官員假咳兩聲以為提醒。
魏斯隨之答道:“作為槍械設計師,我無法做出回答。作為巴斯頓軍校學員,我認為關鍵取決于雙方的裝備數量和戰術質量。試想一下,如果一支五萬人的諾曼軍隊裝備了四萬支新步槍、兩千具車載速射武器,且能夠熟練運用這兩種新式武器,而五萬人的聯邦軍隊只裝備一萬支新步槍、五百具車載速射武器,由于列裝時間較短,部隊還不太熟悉新武器。兩軍對陣,形勢如何,應該不用我多說吧!”
“說了等于沒說!”那名官員有些不滿地嘀咕道。
這一聲嘀咕,一字不落地傳到了魏斯耳朵里。話雖刺耳,魏斯卻沒有暴怒,而是冷眼盯著那個自以為是的家伙,用淡淡的口吻說:“在其位,謀其職。不在其位,不謀其職。”
那名官員頓時吹胡子瞪眼,卻又無可辯駁。
魏斯深吸了一口氣,朗聲道:“此前在戴勒菲格高級參謀學院接受特訓,有幸聆聽了一位學長關于明日戰爭的畢業討論,覺得深有啟發。這位學長認為,在未來的大國戰爭中,交戰雙方的空中力量是相互制衡的,所以,戰爭進程取決于陸戰,重視陸戰部隊的建設和陸戰武器的研發,是當前我們努力的方向。以我個人的淺薄認識,諾曼人之所以要跟我們進行技術合作,一方面是想探察我們目前的陸戰武器研發能力,另一方面是想關注我國對陸軍發展的重視程度。”
此言一出,除了少數幾人,在場者莫不面面相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