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輕型的碎甲彈,威力比普通的炮彈大不了多少。它們通常用來對付地面的人員目標或是運輸車輛,當然也能用來對付敵人的飛行艦艇能夠破壞艦上的技術裝備,殺傷非裝甲保護區的人員。
在前面三天的攻擊中,斯蒂芬周有四次攜帶這一套餐。
在這場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中,聯邦空軍投入了近兩百個飛行大隊,占到了空軍總規模的40以上。在聯邦軍隊大舉前壓,即將突破諾曼人的邊境防線、攻入敵人本土的情況下,抽調如此多的飛行部隊投入洛林戰場,足見聯邦軍對這一戰略方向的重視。
在這波瀾壯闊的戰場上,斯蒂芬周和他的攻擊機顯然不是孤獨的存在。視線可及的范圍內,作戰飛機一群接著一群,形成了鋪天蓋地的壯觀場面。粗略估計,同一批次出動的戰機超過了1000架。
從各處前線機場起飛的作戰飛機,在洛林東北角匯集在了一起,浩浩蕩蕩的殺向了洛林的腹地。前面三天的戰斗,諾曼人打的極其堅強,聯邦軍隊也是不遺余力。很多年輕飛行員從未見過如此激烈和慘烈的戰斗,而對于史蒂芬周這樣的老鳥來說,這般程度恐怕也僅次于上一場戰爭初期的北方邊境戰役。所不同的是,那時候雙方的飛行主力艦還是戰場上耀眼的主角,作戰飛機雖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無論是在戰略還是戰術上,它們還夠不上核心的角色。
現如今,飛行艦艇和作戰飛機的地位已經調換位置。
經過前三天的激烈拉鋸戰,聯邦軍本土作戰的優勢盡顯無疑。諾曼人戰術方面雖有很高的素養,并且做了精心的布置,竭力搶占先手,但他們整體形勢衰微,在洛林戰場的投入已有些強弩之末的感覺。三天的高強度作戰,似乎已經是他們所能堅持的極限了,尤其是在第三天的午后,他們已經明顯跟不上戰斗的節拍了。
清晨,當聯邦軍的千機大編隊殺進洛林空域,諾曼人的作戰飛機從三個不同的方向迎了上來,但每個方向投入的兵力不過是百多架。戰斗開始后,又有一些飛行艦艇帶著作戰飛機從高空殺入戰場。這樣一場實力對比懸殊的空戰,結果沒有任何的懸念,但即便如此,諾曼人還是在戰場上展現出了他們引以為豪的韌勁。幾乎每一架戰機都在拼力死戰,它們盡可能運用小組配合,以出色的戰術素養制造局部優勢。然而,這種拼搏無法跳出實力的束縛。視線范圍內可見的諾曼戰機越來越少,聯邦軍機群雖然零零落落,總體上依然保持著銳不可當的氣勢。
在戰斗機打開空中通道后,聯邦軍的攻擊機和轟炸機蜂擁而過,朝著諾曼人的航空設施和集結區撲去。他們的攻勢水銀瀉地,順暢程度明顯超過了前面三天,但如果就此以為諾曼人把所有能調動的作戰兵力都投入到了第一波次的攔截中,此時已經沒有了后手,那就大錯特錯了。哪怕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諾曼人也會想方設法組織合理的戰術將作戰部隊的威力發揮到極致。在聯邦軍大機群散開,攻擊機、轟炸機分頭攻擊各處目標之時,諾曼人的戰斗機一群一群從高空殺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