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聞嘆息一聲,說道:“不知
(本章未完,請翻頁)
道。或許-----”李言聞神情有些頹廢,繼續說道:“我們應該回老家了。”
李言聞想來想去,或許這是他想出的唯一的辦法。
王永寧的所有的權威都是寄生于大明政權之上的,但是真到了鄉下的話,很多地方即便是大明朝廷的話都不好用,更不要說一個小小的道士了?否則很多大明基層,少則數百人,多則數千人的械斗是怎么來的。
李言聞行醫手段還在,想躲起來。自然是沒有絲毫問題的。
只是,如此一來。李言聞拼搏一輩子打下的基業,打下的關系網。就不能維系下來了。
不到萬不得已。
李言聞不愿意走這一條路。
至于周夢臣與李云珍關系,李言聞根本沒有多想。如果沒有王家這一回事,他或許生氣,但也會考慮一下李云珍的心意。只是而今,李言聞哪里有心思想這些東西。
李夫人說道:“那么二郎的婚事該怎么辦?”
李言聞沉吟片刻,說道:“我去通知顧兄,提前辦。總之要在四月初一之前給辦了。”
他才不想摻和周夢臣與王家之間的事情。
周夢臣回去之后,通過縣衙的路子,很快就打聽清楚王家的底氣。
至于王家就是一個暴發戶而已,沒有什么值得關注的,唯一值得關注的就是王永寧的的師傅。陶仲文。
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陶天師。
周夢臣暗暗皺眉。
只要稍稍打聽一下,就知道陶仲文是如何的炙手可熱。
可以這樣說,在大明,陶仲文見到皇帝的時間,要比內閣中人見皇帝的時間還多。
別的不說陶仲文。只說陶仲文的待遇,現在的陶仲文,已經是禮部尚書銜,加授少師,仍兼少傅,少保,史評“一人兼領三孤,終明之世,惟仲文而已”。如果陶仲文不是道士,單單看這個名頭,定然以為這個人,是一位名臣。
而陶仲文卻是一個道士。對國家沒有什么貢獻的道士。
這簡直是一種諷刺。
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大臣,都知道嘉靖皇帝對道士的迷戀,依舊前仆后繼的上書,就如同石金一般無二。都被貶了?在士大夫們心中這太不像話了。
陶仲文威勢如此凜然,從京師到地方,都給陶天師面子。
這也是為什么,王家能走通吏部的路,將吳縣令一剝到底了。
唯一讓周夢臣稍稍放心的是,他要面對的不是陶仲文,而是陶仲文的弟子。
如果是陶仲文本身,以周夢臣而今的能力,也沒有什么好辦法。而陶仲文的弟子,畢竟不是陶仲文本人。不過是狐假虎威而已。
不過,在周夢臣的關系網之中,能對抗王永寧的事情的人,只有武岡王。
周夢臣立即去拜見武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