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剩余的資金,周陽準備投資美股。原油價格繼續暴漲,意味著大部分石油公司的利潤會飆升,而像出租車公司、長途客車公司則恰好相反,飆升的不是利潤而是成本。
所以周陽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投資組合,重倉買入石油股、賣空出租車公司、長途汽車公司之類的股票。他這次沒加杠桿,雖然賺的也許不多,但勝在穩妥,至少能給自己保個底。
即使是投入期貨市場的那20萬美元,周陽也不敢滿倉押注,而是只開了七成倉。實際上這個倉位對新手來說,也已經算太重了。
但是周陽算了一下,除非取暖油期貨的價格,跌破每加侖0.715美元,否則他的頭寸就不會有被強平的風險。
而從元旦到現在,取暖油期貨的最低價也沒跌破過0.725美元。所以周陽自認為已經留下了充分的下跌緩沖空間,要是這樣都還被跌破倉,他也只能自認倒霉了。
周陽花了三個通宵,通過國際長途與美林銀行的證券經紀溝通,完成了股票賬戶和期貨賬戶的全部既定操作,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了。
所以在外人看來,周陽的生活還是挺愜意的。他每天睡覺睡到自然醒,然后下樓去不遠處新都城大廈的一間中式酒樓里吃早茶。
說是早茶,但周陽每天去吃的點,應該算午飯更合適。他吃完午飯后,回家收拾一下,就會背著一個黑色的運動包,胸前掛著一臺從華豐國貨商店買的海鷗牌相機,四處閑逛。
當然,周陽并不是真的沒事瞎溜達,而是在調查香港的工業經濟。四十年后,內地人對香港的產業印象,除了金融中心之外,就剩房地產了。
而時光倒回1980年,雖然李跑跑等曾經的實業家,都轉型去做了更賺錢的地產商,但香港的工業還處在輝煌落幕前的璀璨余暉之中。
根據港英政府年初公布的數據,香港1979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了1275億美元,相比前一年增長了56%。
這其中雖然有內地改革開放,帶來轉口貿易激增的因素,但以紡織、服裝、塑膠、玩具、電子、鐘表等為代表的香港制造業,依舊貢獻了很大的比重。
周陽穿越前就是做出口業務的,對于跑工廠自然是輕車熟路。雖然他并不會講粵語,但英語本來就是香港目前的官方語言,而且大部分香港的工廠以接外貿訂單為主,所以他找個能用英語溝通的人并不難。
在二戰之后,香港制造業的第一波興盛是從紡織業開始發端的。在1967年最鼎盛的時期,全港大大小小的紡織工廠多達1.1萬家,雇傭工人的數量超過了43萬人。
但隨著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政策的實施,以及本港土地價格的急速上漲,使得香港紡織業從七十年代開始就迅速衰落。
香港工業最別具一格的地方,就是廠房大都設在高樓大廈之中。香港那些動輒幾十層的高樓,并不都是居民樓和寫字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專門用來辦廠的工業大廈。
而像紡紗廠、印染廠的設備,許多都不適合搬上高樓,所以紡織業最先衰弱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