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高溫,無雨,第三天。知了聲充斥著整條街道,仿佛黃沙漫天,一絲風都沒有。
城市熱成了滾燙的山芋。
梵高一早上起來就蹲在沙發上,洛楊走到哪里他的眼睛就跟到哪里,簡直一個**攝像頭。
房間里播放著音樂會常見曲目肖斯塔科維奇的《D小調第五交響曲》,熟悉的旋律和為喜悅而喜悅的熱鬧。
洛楊很喜歡《D小調第五交響曲》,弦樂的碎弓制造的緊張感縈繞不散,豎琴的旋律卻能從繃緊的局面中跳躍而出,帶來一點點曙光。重復的小提琴連弓不斷制造著壓抑,仿佛跌落命運的深淵,最后在管樂和打擊樂的帶動之下,小調轉為大調,勝利的曙光化作眼前的一片光明,總覺得有一種對生活拉扯的回應。
吃完早飯,洛楊繼續修改《泡囊》,他抱著半杯水的希望,想給《科幻大世界》再投一遍稿件。雖然從來沒有試過將一篇拒稿重新修改后再投,但是這一次,洛楊想嘗試一下。
《泡囊》的主人公叫林尚,他原本想要參加遠征隊去尋找沒有被泡囊這種生物吞噬的城市,可是他的醫生卻告訴他,不需要那么做,遠征隊都是在浪費時間。人類已經解決了泡囊的問題,科技是最好的解決方法,視象換擋技術,在視網膜上植入了人工智能調控裝置,直徑不足半毫米的視象換擋裝置能讓泡囊在大家的眼里消失。
這項技術用最小的成本拯救了所有人,而且視象換擋屬于醫保免費保障項目,任何有醫保的人都能享受免費植入服務和后續的維修檢測服務。
只有很少數人不適應這項技術,林尚就是其中一個,所以他需要定期服用藥物配合視象換擋,這樣他才不會在開車的時候突然發現眼前的公路變成了一根蠕動的腸子。
洛楊打算給這個不幸的林尚加上一個可愛的孩子,年紀要比閃閃現在大一些,已經會說話了,有了孩子之后,原本林尚的女朋友就要改成林尚的妻子或者前妻。
林尚要帶著孩子去尋找媽媽,作為音樂家的媽媽已經失蹤了兩年,林尚開始懷疑,這一切和泡囊有關。
這個故事的重點仍然是我們如何理解泡囊這樣的生物,不對,在里它既不是生物也無法歸類為任何一種人類已知的物種分類之中。
科學家更愿意將其比喻為某種菌類物質。
面對未知文明的時候,人類要怎么辦?故事中的人類選擇的是努力讓生活維持原來的樣子,維持人類社會本來的面貌。鋼筋水泥的城市,椰林樹影的沙灘,高聳入云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馬路。
泡囊只是一個多余的選項,人類無法消滅它們,于是選擇看不見。就像肉眼看不見紫外線也看不見輻射,甚至看不見霧霾中影響健康的顆粒。日光對皮膚的影響再強烈,也有人喜歡曬日光浴;輻射對健康不利,仍然有人整天抱著手機睡覺;霧霾再大也阻擋不了上班族匆忙的腳步。
除了那些有嚴重副作用反應的人,視象換擋技術已經徹底拯救了人類。
修改完三分之一,洛楊給小崽換了新的尿布,解開尿布時發現小崽的pp有些紅紅的。明明按照歐陽小風說的方法勤換尿布,每次都用濕紙巾擦干,為什么pp突然紅了呢。
看著小崽笑嘻嘻的樣子,完全也不像有什么難受,但是紅紅的肯定有什么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