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第二天岳飛的死訊就傳的滿大街都知道了,百姓們都為之哭泣;消息傳到金國,金國大臣們為此酌酒慶賀,并說:“和議自此堅矣!”
金國得到了消息,岳家軍當然也不例外。只是岳飛,何元慶和岳云遇害,岳家軍最大的掌權者就成了王貴,因為有王貴的壓制,才沒有最終鬧出事情來。
岳家軍的結構十分的復雜,既有朝廷的正規軍,也有各地的義軍,還有收降的俘虜,還有岳飛收復的曹成,鐘相楊幺的叛賊,最多的還是自己招募的流民和百姓。
岳家軍至少有十二統制“軍”:1、背嵬軍;2、前軍;3、右軍;4、中軍;5、左軍;6、后軍;7、游奕軍;8、踏白軍;9、選鋒軍;10、勝捷軍;11、破敵軍;12、水軍。其中背嵬軍是絕對主力,名字學自高寵的同名統制軍;游奕是巡回的意思;踏白是武裝偵察的意思;其它軍名都是增長士氣的軍號。
岳家軍各軍的人數不一有的一萬五六,有的數千,總共約12萬大軍
據紹興九年(1139年)統計,這十二軍共有22名統制、5名統領和252名將官分別率領,其中有正將、副將和準備將各84名。
王貴任中軍統制,節制諸軍,徐慶任前軍統制,這二人是岳飛的副手,岳飛不在時可代替岳飛指揮其他統制,主持岳家軍全軍的事務;龐榮、何元慶和王經三人最為善戰,掌管左軍,右軍和后軍,此五人是岳家軍的中堅人物。
他們紀律嚴明,戰斗力非凡,不過這些都是來源于他們有一個強大的,讓大家敬仰的統帥,等岳飛被害的消息出來,岳家軍立刻就是群龍為首;有點像當初西軍。
王貴的身份雖然高,但是還是不能節制住所有的大軍。特別是徐慶的身份特殊,職位也不比王貴差多少,他對岳飛可以說是忠心耿耿,現在岳飛遇害,他就要起兵去臨安為岳飛報仇雪恨。
勝捷軍統制趙秉淵是前遼將,后與岳飛在洪州飲酒斗毆,差點被岳飛打死。盡管趙秉淵要求調出岳家軍。可岳飛最終以自己的大度包容了趙秉淵,趙秉淵成為岳家軍統制之一,也曾為岳飛第四次北伐鎮守淮寧府的干將。
游奕軍統制姚政是從相州就跟隨岳飛的老人,后軍統制王經,水軍的黃佐和楊欽,紛紛響應。其他各軍顧忌岳飛的命令,還有朝廷的法度,一個個有些猶豫不決。
這時秦檜和張俊派遣的欽差到了,他們向大家宣布朝廷的法令,讓王貴繼任鄂州駐扎御前諸軍都統制,節制諸軍,加徐慶寧**承宣使、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
欽差聽說了徐慶要造反為岳飛報仇的消息時很害怕,他以宴請各路大將為名,用毒酒將徐慶害死。徐慶臨死前悲憤地說:“我年41歲(虛歲),官至侍從,已經足夠了,所恨的就是南北通和,使我不能馬革裹尸而死,而死在屋檐下而已!”說著吐血而亡。
王貴在徐慶遇害后,自知處境危困,想要引咎辭職。宋廷發表武安軍承宣使、權鄂州都統制王貴添差福建路馬、步軍副都總管,并授予侍衛親軍步軍副都指揮使的虛銜,離軍賦閑,很開王貴的官銜去“添差”兩字,為福建路馬、步軍副都總管,仍屬閑官,最后郁郁而終。
徐慶一死,王貴離職,更是沒有人統領這支大軍,他們數間就分崩離析,變成了一團散沙。
臨安城內楊沂中秘密的帶人搜捕岳飛,可是一直將城中搜遍了,也沒有找到他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