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雪眼睛瞪得賊大,一臉懵然,看似害怕,實際上是猶豫。
他脫口而出:“我?”
“可以,這樣的表現完全可以。就照著這么來。”
路陽滿意地一拍大腿。
《繡春刀》這部電影,光線傳媒計劃定檔在暑期檔,打出四爺若曦CP的營銷,吸引大批的粉絲觀看。
這也是葉秦出的主意。
情侶間看什么電影的決定權,不在于男票,而是妹紙。
所以,兩三個月拍攝,半個月后期剪輯,上報光電復審貼龍標,再到院線發行制定路演路線。
就一個字,急!
一天下來,必須完成四五十個鏡頭,最夸張的一天要拍一百個。
而一個電影劇組正常的工作量,一天一般只完成十到二十個鏡頭。
這個快節奏,非常考驗演員的演技,拖慢半天進度,都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路導,等等,我想商量一下,能不能加兩句詞?”
葉秦喊住路陽,“在‘這事千萬別糊涂’后面,我想解釋不發號箭的后果。”
“比方說,‘可是大哥,閹黨勢大,只有我們3人,縱然殺了魏忠賢,保不齊閹黨會為魏忠賢報仇’。”
前世《繡春刀》,問題之一在于,劇情邏輯是嚴密,但話里話外總是藏著掖著,深怕被觀眾一眼看出來,看的明明白白,非裝得隱晦,說半句留半句。
完全沒必要!
大銀幕電影,不同網絡大電影,網絡電影可以快進倒退,可以暫停重播。
影院播映,畫面稍縱即逝,觀眾想看的是最直觀,像《漫威》、《速度與激情》、《變型金剛》之類爆米花電影,看的就是特效。
故事情節,只有不傻缺,爽就完事。
娓娓說出自己的顧慮,然后雙手舉高,語氣真摯道:“我這不是想給自己強行加戲,單純是想提升觀眾觀感,把情況點明。”
“路導,你說呢?”
演員臨場加戲加臺詞,絕大多數的演員沒有這個資格。
自恃主演身份,像《白鹿原》演“白靈”的李蒙。
覺得戲份拍到一半,制片導演輕易不會換人,把劇組鬧到雞飛狗跳,只為加臺詞,結果惹怒制片方,不惜成本替換角色。
最后,張嘉益背鍋,謠傳“白靈”的替換者走他的后門。
加戲,能讓制片、導演容忍的,很簡單,要么是腕,要么有錢,要么占理。
《山海情》里的張嘉益,開頭第一集忘詞,某個村民說自己餓的吐酸水,干脆加戲道:‘你是吃了shi了吐成這樣。”
把孔生逗樂,干脆保留這段。
“可以啊,秦子,這一段這么處理,我沒有意見。”
路陽琢磨一會兒,沒什么不對勁。
然后拍了拍葉秦的肩膀,“還有,拍完這一段,呆會兒咱們分組先拍。潛源哥、東雪,你們先跟著桑指拍武戲。”
“秦子,金世杰老師已經在上面的屋子里準備就緒,你到時候跟我去拍文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