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或者資方衡量明星的商業價值,靠什么?
直覺?
喜惡?
千禧年叫國民度,10年以前叫人氣,前面兩個虛無縹緲,但有跡可循。
觀眾口碑、業內地位、獎項榮譽、演技評價,作品收視率、電影票房,靠這個來評定片酬。
美利堅好萊塢就不說,一二三線咖位片酬,一目了然。
霓虹,也有一套獨特的制作跟估價機制,而相似的,就是得拿出作品,拿出成績說話!
國內流量時代,恰恰截然相反。
流量明星必須注水造假,先有流量,后有作品。難道不應該是先有作品,通過作品吸引流量?
楊天寶,《孤芳不自賞》,8000萬,玩摳圖?
楚雨蕁何德何能,沒演技演一堆注水爛片,還能一日208萬?
口碑、成績崩裂,作品撲街,片酬自然要降,但多少流量撲了一部再來一部,撲了一部再來一部,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
剛噴幾句,控評,水軍,giegie三天兩夜沒睡覺,沒人比他更努力,然后片酬照拿?
演員的錢,不是這么好掙的!
………………
“時光網評級機制?”
會議室里的一票影視山頭的當家,又詫異又迷惑。
落地窗外,天空沉濛,大塊大塊的暗云壓下來,光線暗淡,窗簾隨風亂卷。
楊曼走到窗前,一邊拉上,一邊說道:“沒錯,就是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流量明星之所以敢報高價,資方之所以指定流量明星,無非依仗的還是直觀的粉絲數據。”
“那么,就給數據。”
“數據?權威嘛?參考價值………”
楊曼、韓志杰等人平臺方,頓時眼前一亮。
“葉光紀收購的時光網,有海量的影視資料數據,包括主要明星、演員的作品各項成績,而且我們跟1905電影網、亞馬遜的boxoffiecemojo合作,組建大數據庫。”
楊曼情緒激動,語速時快時慢,她感覺自己正參與一件大事,一件能影響華夏娛樂圈格局的大事!
“舉個例子,國際章。”
國際章很“國際”,獎拿的不少,但是貨真價實的“票房毒藥”,根本沒有票房號召力。
如果把楊小蜜的《孤島驚魂》換成她,撲是妥妥的,誰看干巴巴的身材?!
國內總票房到目前才10億左右,根本單扛不起一部電影。
放后世,吳晶的《攀登者》,剪掉她尬到離譜的感情線,沒準票房還能漲一兩億!
“可她對外報價,6000萬,最近的一部作品,《太平輪(上)》,不到2億,這個責任,導演、演員、編劇難辭其咎,還能報6000萬?”
“所以,在《聲明書》里,又擬出責任制?”
侯鴻良左顧右盼,就見像歡瑞、華策的影視制作方頻頻點頭,無不贊同。
室內的光線越來越暗,楊曼踩著高跟鞋,噔噔作響,走到門口,按起開關。
轉瞬間,懸掛在天花板的圓燈通亮。
“這個責任制,是秦子這些年考察霓虹影視產業,冒出來的想法。”
楊曼微笑道:“效仿的是霓虹、棒子對當紅流量的一番責任制。”
霓虹一部電視劇開播期間,宣傳推廣都會緊緊圍繞一番,網上會帶主演大字報放置某新聞版面公開收視率。
電視臺內部,也會實時更新收視率,還有個人收視率,評估一番的收視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