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丫頭。”
劉母急切地撥打劉師師的號碼,“師師年紀不小了,該結婚啦!”
…………………………
“嗡嗡,嗡嗡。”
葉秦放在右手邊的手機振動了兩下,他從車里鉆了出來,踩在麗思卡爾頓酒店前的白石廣場。
瞧了眼劉師師發來的圍信,大致就是不湊奧斯卡巨星酒會的熱鬧。
每當奧斯卡頒獎禮結束,總會有大大小小的酒會,而最大最知名的,就是《名利場》雜志主辦的。
94年舉辦第一屆以來,已經有21個年頭,氣氛寬松里帶著一點市儈奢靡,沒有貴賓室,保鏢、助理、經紀人也不得入內。
媒體需要有邀請函,才能進出。
顯然,華夏媒體,都沒有這個機會。
“葉秦,葉秦,方便簡單地回答兩個問題嗎?”
葉秦一回頭,呦呵,《華夏青年報》,必須賣官媒一個面子。
“首先,恭喜你創造了歷史。”
“也不能說創造歷史,《聚焦》是一部西方新聞自由價值觀的電影,在西方奧斯卡電影節拿到,順理成章。”
葉秦態度謙虛,“真正算創造歷史,那必須是用咱們華夏的價值觀,用東方的故事和敘事框架,所以與其關注奧斯卡最佳影片,倒不如思考華語電影如何拍出更多的故事片?”
“你覺得該怎么做?”
“這就是答案之一。”
葉秦亮出手里頒給制片人的奧斯卡小金人。
圈子里一直有這么一句:出錢的不懂電影,懂電影沒有錢。
國內給影視劇投錢的,以前是央視、各大電影廠、地方電視臺,這幾個都是懂行。
之后,煤老板、房地產、金融、互聯網,甭說這一堆資本,中影都不見得懂電影。
韓三爺掛的制片,《無極》、《富春山居圖》,《南京!南京》,滋滋。
只會融資、打錢、搞市場,電影基本是外行,依賴導演、依附導演、死磕導演,甚至給導演架空也無所謂。
像章偉平跟章國師,小王總跟馮褲子,韓三爺跟陳凱哥,甚至不看劇本,看人下菜。
得改!
“你覺得導演中心制不適合目前的華語電影嗎?”
葉秦點點頭:“導演中心制是怎么來的呢,一般說是老大哥那兒來的,這只是其一,另一個,就法蘭西的新浪潮運動。”
當時好萊塢侵入歐洲市場,新浪潮的旗手,弗朗索瓦·特呂弗一批人就堅決“反好萊塢”,抵制“制片人中心制”,也搞導演中心制。
但跟當時華夏不同,幾大電影廠可是格外尊重編劇、作家,導戲都要征求意見。
是丫的特呂弗這貨給帶跑偏了,在《法蘭西電影的一些傾向》首倡“作者論”:
拍電影就是寫作,真正作者是導演,而不是編劇。
八九十年代,這股思潮在華夏蔓延,甚至引起大討論大辯論,最擅長好萊塢商業手法的第三代導演,謝勁給“批”的最慘!
以至于極端到“反戲劇”、“反編劇”、“導演中心”,影響最深的就是北電78級。
典型代表,呶,陳大詩人,沒制片人壓著,不把編劇當人看,那套“新浪潮”早過時。
要不然,法蘭西,還有整個歐洲,能把市場拱手讓給好萊塢?
“現在該調轉軌道,重新走上正確的道路,制片人必須要懂電影,要成為導演的導演,要能電影里擔任編劇、導演、制片人、監制、甚至明星的角色!”
《戰狼2》,吳晶,制片,第一編劇,導演,演員。
小破球,郭凡導演兼第三編劇,龔格爾制片兼第一編劇。
《無極》,陳凱哥導演兼第一編劇,制片呢,韓三爺,陳虹,能拍得好才怪!
葉秦進入酒店前,高舉著手里的小金人:“用這座奧斯卡獎杯,還有今后的電影來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