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這邊所帶領的大多數都是那些負責煉丹的弟子還有傷員,算是最早撤出的一撥人,但因為傷員太多,撤退本就麻煩,很快就被一支騎軍追上,無奈之下,安寧只能帶領這些人進入深山,以此來阻礙這支騎軍的速度。
山中林密,且多有亂石溝壑,還有以前很多獵人留下的陷阱,這支騎兵要想追殺他們,就只能舍棄戰馬,徒步進山,這樣便沒了騎軍沖殺的優勢,青陽宗眾人再應付,就會輕松許多。
安寧自小就在山上討生計,對山里的情況很了解,知道如何避免走入死地,也知道如何躲開獵人布置的陷阱。
擺脫這支翼國追兵之后,安寧并沒有繼續北上前往義門關跟同門會和,而是帶著這些人往東邊靠,
(本章未完,請翻頁)
盡可能的減少跟翼**隊接觸,但為了不讓宗門擔心,讓一名青陽宗弟子前往義門關,將這邊的情況告知。
他們是青陽宗弟子,不受帝**紀約束,自然也就不存在延誤戰機,而且帶著大批傷員,只有盡早將這些傷員醫治,讓他們能更快的投入戰斗,才是當下最緊要的事情。
醫治傷者需要藥材,山中就有大量藥材,回到義門關醫治,只會讓本就緊缺的藥物更加捉襟見肘,所以留在山里醫治好再出去,是最好的選擇。
隨著不斷向東,地勢越發平坦,緩行兩日之后,便能看到一條小道,但早已荒廢,雜草叢生,安寧停下腳步,轉身道:“先在此歇息一會,留下兩人,剩下的同我一起進山尋藥。”
如今這些青陽宗弟子早已對這位新來的執事師兄馬首是瞻,不僅僅是因為他在煉丹上的杰出天賦,兩日前面對那支追兵,這位執事師兄當機立斷,進山之后,按照他的說法,他們果然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之后雖然擺脫了追兵,但翼國卻派出了不少妖獸繼續追擊。
在大山里,那些騎兵不如他們,可他們卻不如那些妖獸,都是這位執事師兄只身一人斷后,為他們爭取逃脫的機會,而且還用山中的竹子做了口哨,用以發現危機時示警,效果很是不錯。
好幾次危機,若不是有竹哨預警,若不是有這位執事師兄御劍及時趕到,他們或許能夠全身而退,但那些傷員肯定必死無疑。
所以也就不再計較當初在朝陽峰上御劍時,差點把他們摔下飛劍的事情了。
近來安寧有種感覺,無論是煉丹時候對丹爐內的情況還是進山之后對危險事物的感知,都要比在青陽宗時候更加清晰明朗,特別是對空氣中靈氣的感知,如果一片樹葉從枝頭飄落,安寧幾乎能夠預判那片樹葉最終會落在哪里。
按照《大洞經》所載,這應該是入微鏡十大神通之二的“無礙清凈天眼智神通”,又稱之為“方寸世界”,正所謂“十方一切世界無窮眾生,逝世此生彼,善趣惡趣,福相罪相,悉皆明見。”
入微十重,一重一神通,所以道家又有“十重皆通,道至登峰”的說法。
只是修行界對十神通的定義一直很不明朗,其中又有大乘小乘的說法,于是將原本十大神通一分為二,認為小乘通外,大乘通內,于是便多了一個龍鳴鏡。
由此可見修行界對每一種境界的定義可謂煞費苦心,既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失了平衡,既要滿足十重一鏡的定義,又不能讓每一重相差太大。
也就是說,安寧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邁入了入微二重的門檻,只需平時多加磨煉,加以穩固便可。
這算得上是意外之喜。
進山之后,諸弟子開始分散尋藥,安寧自小便對藥材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如今又進入“方寸世界”的入微二重,所以基本上不會空手而回。
有了封靈送的紫檀木盒子,倒是省去了很多麻煩,至于那枚戒指,安寧尋思著什么時候能將之換掉,免得一直藏在身上時刻擔心。
此刻安寧正扒開一從灌木,隨既面露喜色,在堆滿松葉的松土上,長著一株狀若幽蘭的淡藍色草葉,根據《水注經》記載,此物名為神合草,是極其罕見的外傷靈藥,不用煉制,只需將其根部曬干研磨成粉,灑在傷口之上,傷口就能瞬間愈合,而且不留疤痕。
當初莫青青往安寧身上灑的,便是這神合草根部研磨之后的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