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大軍終于打回來了,他們再也不用被建奴壓迫殘害了,遼東平民紛紛喜極而泣,他們反抗了無數次都以失敗而告終,這次終于成功了,因為他們不再是孤軍奮戰,因為此時此地,明軍的力量比建奴還強!
他們的熱血還沒有冷卻,他們還記得自己的大明的子民,他們拿出了遼東人特有的悍勇,跟建奴干了起來,配合著關寧鐵騎,很快就將遼河以西的諸申、牛錄、甲喇殺了個精光,遼河以西不到三天便全部光復。
這時候,遼東平民爆發出空前的熱情,不管是打算留在遼東繼續耕作的,還是打算遷移到福建東番去躲避戰禍的,都自動聚集到大遼河堡,拼命幫明軍將士修筑堡壘。
一船船材料從福廣轉運過來,一批批男女老幼被送到東番,大遼河堡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慢慢成型,遼河以西的防御力也越來越強。
皇太極會讓他們這樣舒舒服服的將堡壘修下去嗎?
自然不會,沒過幾天,他便開始整理隊伍,準備渡過遼河,收拾明軍了。
這次,他選擇的是繞道關外長城以外的遼河河套地區,從西寧堡西北方向出其不意的沖上去,發動突襲。
遼河套,高低起伏,到處都是丘陵沼澤,一不小心,腳就會陷進淤泥里扯都扯不出來,所以,大明的長城是沿著遼河套外圍修建的,因為河套里面根本就無法通行,更別說修長城了。
不過,那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這會兒,歷經十余年的旱災,遼河套的沼澤早就干涸了,淤泥也變成了硬邦邦的黑土,走在上面,根本就陷不下去了,唯一有點麻煩的就是地面有點高低不平,走起來有點費勁。
袁崇煥沒想到皇太極會從長城以外繞過來,等他發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后金聯軍是從西寧堡西側三十余里的長城處挖了個口子沖進來的,只花了一個時辰左右,他們便將西寧堡圍了個水泄不通,遠在大遼河堡的袁崇煥根本就沒有時間做出反應。
這次,皇太極也一改上次填壕溝的戰術,而是選擇了搭木橋,也就是將一丈余長的樹去掉枝葉,抬過來,丟壕溝上,再讓人跳進壕溝里面用繩子將樹綁在一起,那速度簡直是快的驚人,何可綱又是炮轟又是火燒都沒用,因為他們砍樹的速度太快了。
后金聯軍可有二十萬之眾,只要有足夠的樹,一天砍一萬顆樹都輕輕松松,而一條壕溝上面只要擺上十來根圓木步卒就能輕松通過!
更為可怕的是,這次他們真的是在往溝里跳,幾個人舉著盾牌抬著樹沖到壕溝跟前,把樹往壕溝上一扔,直接就跳壕溝里面去了,炮彈和箭矢都拿他們沒有什么辦法。
僅僅用了一天時間,后金聯軍就突破了五條壕溝,再有一天,他們就要沖到西寧堡跟前了!
袁崇煥聞訊,“不得不”匆忙率軍前去支援,西寧堡里面雖然有四十門火炮,但是,西寧堡的城墻才有丈余高,城池大小甚至都不到寧遠城的一半,防御力跟寧遠成壓根就不是一個等級的,何可綱率兩萬步卒根本就頂不住二十萬后金大軍的進攻。
皇太極得知袁崇煥上鉤,不由露出得意的大笑,論打野戰,后金鐵騎那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這時候還沒有哪支軍隊能與之爭鋒,除非對方的數量遠超后金鐵騎數倍,問題是,這次明軍總共才來了十萬,西寧堡里面有兩萬,他們還要留人駐守沒有建成的大遼河堡,能沖過來救援的最多也就六七萬人馬,數量上跟后金鐵騎差不多,更何況,他還有蒙元騎兵相助呢。
于是乎,袁崇煥剛率軍從大遼河堡出發不久,皇太極便帶著五萬多后金鐵騎和將近五萬蒙元騎兵圍了上去。
西寧堡離大遼河堡也就五十余里,這點距離對于騎兵來說壓根就不算什么,不到一個時辰,雙方便在大遼河堡以北二十余里的地方遭遇了。
后金這邊是五萬多后金鐵騎和將近五萬蒙元騎兵,足足十萬人馬,而明軍這邊卻只有兩萬遼東軍步卒和五萬關寧鐵騎,數量上處于劣勢,戰斗力更不及后金鐵騎,這一戰,貌似是一面倒的碾壓,真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