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師印原本只有拳頭大小,卻在清光閃耀中迎風便漲,倏忽間漲到如房屋般大小,對著鑿齒當頭砸去,倒是與番天印一般的用法。
只不過跟以不周山山頭煉制的番天印相比,天師印就弱了太多,算是低配版。
左手之中托著一個金缽盂的澄心禪師亦同時出手,他右手佛家手印接連變幻,口中大喝道:“大威天龍,世尊地藏,般若諸佛,般若巴嘛吽。”
左手金缽盂立時佛光大盛,澄心禪師將缽盂拋出,飛至鑿齒頭頂十數丈處,缽口朝下,一道金色光柱投射而出,將鑿齒罩在了光柱之內。
這“伏魔金缽”來歷非凡,已在金山寺供奉1200多年,據說乃是唐代高僧法海禪師的佛器,曾降妖伏魔無數。
金山寺建寺1700余年,雖歷經磨難,多次被毀,卻也屢屢涅槃重生,從未斷了傳承。
澄心禪師乃金山寺第54代住持,修習金山寺世代相傳的《大乘大集世尊地藏十輪經》,以地藏王為主要供奉對象,傳承的也主要是地藏王的佛法。
伏魔金缽一出,鑿齒頓覺背上如同被壓了一座大山,莫說飛起來,連在地面動作都變得有了幾分遲滯。
“吼……”
鑿齒仰天朝澄心禪師發出一聲怒吼,左手高舉大盾,竟是準備硬抗“天師印”的轟擊。
同時右手一揚,手中黑氣繚繞的長矛便挾著可怕的破空之聲,對著澄心禪師飛射而去。
投出手中長矛后,它虛虛一抓,黑氣涌動間,又一桿長矛于手中凝聚成形,再一揚對著張天師投去。
澄心禪師與張天師在鑿齒作勢時便已心生警惕,他們都感覺到一種被神識鎖定的感覺,心知鑿齒的長矛不能閃。
閃是閃不開的,反而會錯失抵擋的良機,只能格擋或硬抗。
澄心禪師雙手在胸前一橫,一根禪杖憑空出現在手中,看準長矛來勢,于半空旋身而起,杖頭準確的自側面磕中長矛。
“噹”
魂力所凝長矛被轟散,澄心禪師卻是臉色微變。
從長矛上反饋回來的力道,他竟有幾分難以抵擋之感,身子不可抑止拋飛了十數丈方才止住。
幸虧他是側面格擋,要是正面硬剛,說不定就要吃虧。
“好厲害的孽畜。”
張天師也是一般的應對方式,擰身閃避的同時,張陵劍向外一格,自側面斬向飛射而來的長矛。
“唰”
張陵劍掠過,長矛被斬成兩截,就此崩散,而張天師顯然也受到了劇烈的反震,目露忌憚之色。
“轟”
天師印狠狠砸在鑿齒的盾牌上,然而除了讓鑿齒周身猛然向外噴了一波黑氣外,并無其他用處。
天師印全力一擊,竟然未能破防。
張天師見此一幕不由瞪大了眼睛,脫口就是一句巴蜀方言:“老子硬是信了你嘞邪,防都破不了。”
天師道的發源地在蜀中,最早由初代天師張道陵創立,那時叫“五斗米教”,由其子張衡、其孫張魯發揚光大,所以張天師一脈母語多為巴蜀方言。
后來張道陵去到鄱陽郡的一座山上,在此成功煉出仙丹。
因“丹成而龍虎現”,故將這座山命名為“龍虎山”,后世子孫才以此山為天師道祖庭,但他們的巴蜀方言卻一代代傳了下來。
鑿齒身后,玉靈道長布完安土地神咒后,劍指在身前一劃,月金輪飛掠而出,直奔鑿齒腦袋而去。
獸魂的真靈蘊藏位置各有不同,但人形生物的魂魄真靈必然藏在腦袋。
隨著李云飛陸續交出近百套日月金輪,如今這套法寶雖說不上爛大街,陰神中期以上修士卻也是人手一套。
等李云飛交出更多,初入陰神的修士便也能領到一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