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丈夫很是詳細的向方寒說了患者的病史。
患者家住南河省東南部的一個小鄉鎮,氣候潮濕多雨,鎮上很多人都有關節疼痛的小毛病,患者也不例外,只不過大多數人都不是很在意,只是沒想到患者的情況愈演愈烈,竟然越發的嚴重,準確說起來這個情況已經有好幾年了。
從最初的關節疼到之后的全身疼,難以忍受,這才開始四處求醫,求醫生涯也有一年半了,這一次前來江中市,正是患者的弟弟楊處長介紹的。
方寒聽的很是認真。
類風濕性關節炎從西醫的角度講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小關節滑膜所致的關節腫痛,繼而軟骨破壞、關節間隙變窄,晚期因嚴重骨質破壞、吸收導致關節僵直、畸形、功能障礙。
甚至于到了現在,現代醫學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判斷。
可在中醫的角度,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就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發病機制等就做了較全面的精辟概括,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中就有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分類中屬痹癥,痹有閉阻不通的意思。中醫認為痹癥是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暢,引起關節等處出現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癥狀,因此為痹癥。由于病久或素體肝腎虧虛則氣滯血凝,引起關節腫脹、畸形、強直及筋脈拘急的病象。
而且就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也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類。
第一,風寒濕痹:主要表現為關節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遷延日久,可致肢體拘急,甚至關節腫大。由于不同患者所感風寒濕三氣各有所盛,因此本型又可進一步分為行痹(風氣盛)、痛痹(寒氣盛)、著痹(濕氣盛)。
第二,濕熱痹:表現為關節酸痛,局部熱腫,痛不可近。關節活動障礙,可累及單個或多個關節,并有發熱、口渴等。本病癥久病者,又可區分為肝腎虧虛型、氣滯血瘀型、氣血虛弱型等。
根據以上分類辨證,中醫對于行痹者采用祛風通絡法,可用防風湯、大羌活湯等;對于痛痹者可采用散寒祛濕法,可用黃芪五物湯、溫經通痹湯等;對于著痹者可釆用祛濕蠲痹法,可用薏苡仁湯、除濕通痹湯等;對于濕熱痹可采用清化濕熱法,可用桂枝芍藥知母湯等。對于氣血虛弱型可采用益氣養血舒筋通絡法,可用獨活寄生湯、人參白虎湯等;對于氣滯血瘀型可采用祛瘀通絡,可用加味四物湯等;對于肝腎虧虛型可采用補養肝腎法,可用加味鹿角膠丸等。
根據方寒判斷,患者的類風濕屬于風寒濕痹,主要是當地的氣候造成的,氣候濕寒導致風寒侵襲經絡,關節腫大。
“方醫生,我愛人這個病?“患者的丈夫看著方寒,方寒年輕的面龐并沒有讓患者的丈夫有多少心憂。
患者的丈夫是個高中老師,也算是文化人了,正式編制的老師也算是半個體制中人了,因而患者的丈夫很懂得察言觀色。
不提他弟弟的推薦,省廳的處長在醫療衛生系統還是有著很大的話語權和關系網的,江州省那么多的三甲級醫院,他弟弟唯獨推薦了江中院的方寒,由此可見這個年輕人的厲害。
而且剛進門的時候,患者的丈夫也一直在觀察,現場這么多的醫生,呂新文和陳遠乃至于肖云恒溫學義的年齡都要比方寒大不少,可是這么多的醫生,卻獨獨對這個年輕人很是尊敬。
患者的丈夫對醫院的一些事還是了解的,在醫院這種地方,年輕人想要出頭,想要被其他醫生尊重,那可真是要靠真水平,沒有幾把刷子,怎么可能讓那么多的老資格尊重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