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方浩洋繼續道:“其實我覺得這幾個人并不怎么適合醫療小組.......”
“其實我覺得還是可以的。”方寒出聲道。
“嗯?”
方浩洋一愣,陳國中和馬銀良也都看向方寒。
“我和阮云飛晉博雖然不算太熟,可也接觸過幾次,怎么說呢,其實他們現在都到了一個瓶頸期。”
方寒組織著語言:“其實不管是哪個行業,到了一定程度,都有一個瓶頸期,阮云飛和晉博到現在,積累是絕對夠了,真正想要提升,其實還是走出去的好。”
這個瓶頸期方寒最初和郭文淵就說過這個事。
如果說一個人的積累是瓶子里的冰塊,水平是瓶子里的水的話,只要冰塊不斷融化,瓶子里的水就會慢慢的上升,一個人的提升其實就是消化自己積累的一個過程,同時要不斷納新,給瓶子里加新的冰塊和水。
當自身的積累消化完,同時又沒有納新的話,這時候其實就到了一個瓶頸期。
阮云飛和晉博的一些資料方寒通過冼奮那邊了解過,兩個人都是從小學醫,都是跟著知名的中醫名家,基礎、經驗各方面都是沒的說的,在年輕一輩中自然是佼佼者。
如果阮云飛和晉博的目標只是科主任的話,完全沒問題,可如果他們的目標是羅元辰、郭文淵這些人的話,就要繼續開闊眼界,納新才行,換句話說就是走出去。
閉門造車到了一定程度,肯定是進無所進的,歷朝歷代,很多中醫名家其實都不止一個老師,張仲景如此,鄭勤安,葉天士也如此。
醫學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為什么小醫院的醫生總是想去大醫院,正是因為天花板到頂了,需要走出去。
阮云飛和晉博也是一樣。
“所以我覺得阮云飛和晉博要是真有心思的話,進醫療組也不錯,多開闊一下眼界,多增長一些見聞,也是有好處的。”
方寒道:“就像郭老師給我說的,先一桿子扎到底,可要是扎不下去的時候,其實就要開始拓寬,就像是我們挖坑一樣,寬度夠了,才能挖的更深,一個小洞,你再怎么努力,那也挖不到太深的。”
“嗯,小寒這話說的很有道理。”
陳國中點了點頭:“阮云飛和晉博能被評選為全國名醫,在一定方面深度是到了一定程度了,要是再想往更深處走,拓寬自己的寬度是有好處的,不需要去專精,這個時候他們其實就可以把一些其他方面的東西往自己的這個領域去融合。”
“嗯,就是這樣。”
方寒現在的很多技能都已經是宗師級了,所以在這方面他是有話語權的。
他自己說的也很準確,陳國中總結的更到位,到了一定程度,其實就是融,把別的方面我能用的到的都融合進去,這個時候無論是思維還是各方面,都會有一個新的提升。
一些沒到阮云飛和晉博這個程度的,方寒是不建議去分心的,可到了一定程度,多了解點其實是有好處的。
“好,好。”
方浩洋笑著點頭,自己都沒想到,方寒竟然想到了,看來阮云飛和晉博進醫療組還是合適的。
馬銀良一直聽著,說的只是阮云飛和晉博,和冷岑沒關系。
“嗯,冷主任其實也差不多,我覺得也是可以的。”
方寒又補充道,現在醫療小組還差四個人,晉博和阮云飛如果有想法是可以的,這樣一來中醫方面的人就比重有點大了,必須有一位西醫外科方面能獨當一面的,冷岑不錯。
馬銀良:“.......”
方浩洋笑的很開心,不愧是自己的愛將,真像自己,好東西自然先弄回來再說,別人,管他呢,醫附院真要倒閉了,正好收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