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和學校財務人員先是數錢,數好金額后放入印有學校名稱的信封內,再逐一的放入文件袋中。
于是張峰第一次知道,信封除了裝信,還有裝錢的功能。呵呵。
他當時感到有些困惑,所謂的專家,化上二個小時不到的時間,講上十幾分鐘的意見與建議,就可以拿到普通老師半個多月的工資。
當然,他當時只能把這種困惑放在心里,不能在嘴上說出來。
這次課題論證會開始后,張峰就開始關注專家們對這個信封的處理情況。
張峰發現有的專家打開文件袋,看到信封,沒有理會,而是拿出方案先研究起來。
而有的專家看到信封,會輕輕地捏一捏,好象要感覺一下里面有多少錢,然后用眼睛環顧一下周邊的人,再把信封悄悄拿出,放入自己的手提包中。
張峰當初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老師,在所謂的專家論證會上,他是沒有任何的發言機會,只能集中精力邊聽邊記。
等到專家離開后,張峰則要根據這幾個專家的意見與建議,進行適當的修正,形成最終的課題研究方案。
當然,事先經過了專家的論證,課題立項就毫無懸念了。
課題立項后,學校有時會開展幾次討論交流活動,或者進行觀摩研討,但都是浮于表面的多、流于形式的多,老師們很少真正能在課題研究中得到理論素養或教學能力的提升。
畢竟中小學老師本身研究能力薄弱,同時由于平時工作量大,根本沒有多余時間去認真學習和思考。
為了快速出成果,課題研究的時間往往只有一年或二年。
等快到了課題結題的時間,張峰就會開始收集相關資料和文字,再化費幾個晚上的時間,用妙筆生花的文字,拼湊成上萬字的研究報告。
與課題申報一樣,學校會再去請來相應的專家進行結題論證。
大家聚集在一起對研究報告東講西講,提出一些意見與建議,再次拿著研究報告評審指導費走人。
張峰則再進行適當的補充和修正。
沒有例外,通過專家論證過的研究報告,最終在評獎時,往往能評上一或二等獎。
學校往往注重是立項過什么級別的課題,獲得過什么級別什么等次的獎項。而是否對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真正起到過什么作用,發揮過什么教學成效并不關心。
課題成果獲獎證書上第一個作者肯定是校長,他要起到領導、協調作用嘛,雖然連研究報告都可能沒有完整地看過一遍。
第二個作者一般是分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第三個作者可能是教導主任、再接下來是年級組長或是教研組長,真正寫研究報告的張峰往往排在最后一個。
張峰從內心上對這種學術造假行為很是痛恨,也很排斥這種證書,雖然這種證書是參評職稱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