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幾天,東華市工商聯通知一些知名企業老板參加一個賑災方面的會議。
會上,市領導通報了災區情況,說道:“目前面臨的困難比較多,既差錢又差物資”。
東華市工商聯主席情緒激昂地鼓動道:“面對百年難遇的大災難,作為有良知和責任的企業家,在危難關頭,要挺身而出。我提議,你們每家企業再來個100萬,為我市受災群眾獻愛心!”
馬副市長接著說道:“希望在座的企業家能再次伸出援助之手,我代表災民和市里衷心地感謝大家!”
聽著二人一唱一和,在座的許多人面面相覷,會場陷入寂靜之中。
不是企業家和老板們不愿意捐,實在是太頻繁了、名目太多了,就算贏利厲害的企業也招架不住。
看到長時間冷場,東華市工商聯主席沒有了笑容,繃著臉說:“我們只是倡議,請大家發表意見。”
此時,東華市經緯房地產公司的潘總先開了口。他原先是北方人,過去從政,后來下海經商到了南方,目前在東華市從事房地產開發。
他性情耿直,此時站起來說道:“作為企業,回報社會是應該的,但你們要弄明白,作為企業,按時納稅、安排就業人員,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你們每次有困難,都叫企業支援和捐助,可企業有困難了去找誰?你們給企業找過市場嗎?開過綠燈嗎?”潘總越說越激動,聲音也越來越大,并列舉了很多企業面臨的困難。
眼見偏離了捐款主題,馬副市長急忙打斷了他的話:“這些問題向主管副市長或市長反映過沒有?你的意見我會匯報給市長的。”
潘總的一番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有個建筑企業老板說道:“民營企業如果掙了一元利潤,最多自己只能用五毛,剩余的五毛要用來紅色支出(慈善)、灰色支出(請客送禮)、以期望企業能有更大的發展。”
說著說著,眼看快到中午了,除了個別企業當場進行認捐外,許多企業都以回去商量商量為由離開了。
二天后,東華市府辦公室通知了50多家有代表性的民營企業開會,說是“縣市長、常務副市長、分管副市長等市級領導將廣泛聽取企業老板的意見。”
王子健也參加了這個會議,會后他覺得企業說的是實事,領導講的是政策,各持已見,最終并沒有多大效果。
后來,迫于壓力,有些企業還是進行了二次捐款,其中有些還是組織員工捐的。
王子健所在的公司,有人也勸他組織一次員工捐贈,他進行反對:“算了,現在公司經濟效益不是很好,人心本就不穩,免得員工思想又起波動。”
張峰如果沒有聽到王子健的反映,根本不知道東華市民營企業居然要經受這么多額外費用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