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里修路常要開隧道,爆破時,聲音震天,鄰近的王樹村常有人過來投訴,項目部的副經理是羅店縣人,并沒有放在心上。
以往在山區修路,遇到村民鬧事很平常,一般來幾次沒人搭理,他們也就沒趣地回去了。
為此這次王樹村的人來鬧事,項目部的副經理就進行推脫,說是經理不在,以后再來找。
秦豐選定的修路工程,其項目部設在一所廢棄小學里。兩層的小樓,墻皮已脫落殆盡,露出光禿禿的石灰墻。
王樹村的村民們最先是在離項目部有些距離的工地搞事,想給項目來一個下馬威,幾十個人忽然圍上去,擋下挖掘機,強行逼停施工,工地被迫放了半天假。
隨后,王樹村的村長帶著幾個“代表”來到項目部,里面的工作人員給他們倒了茶水,讓他們坐著等項目部經理。
那幾個自稱村民“代表”的人,長得著實高壯。
雙方談判的“會議室”是一間教室,當初學校搬遷時,這里完整的桌椅、電風扇,早就讓附近的村民拆走了,幾張缺胳膊少腿的課桌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
這場談判就顯得很不正式,兩邊的人就那么坐著、站著,偶爾將腿搭在一張倒地的課桌上。
項目部的許多人也都是在外野慣的,說話舉止都帶著一股粗糲之氣,這個場面,像極了電影里進行火拼的鏡頭。
村長是個精瘦的老頭,應該是五十歲往上,黝黑的臉,戴一頂遮陽的舊草帽,穿著老舊的襯衫,說的是一口地道的方言,項目部的人根本聽不懂,只得臨時找了當地的山民做翻譯。
村長先開口說話,翻譯過來,主要的意思是,修路的工程隊在這里搞工程快一個月了,自從動工以來,他們的日子就沒太平過。
說是渣土車一輛接一輛,弄得村子里粉塵很大,還將他們自己出錢修的水泥路壓壞了。工地上開隧道搞爆破,每日山響,影響了他們生活。
“你們無論如何都要給我們一個說法吧。”說著,村長蹺起二郎腿,捻捻手指。
項目經理是秦豐派過來管理工程的人,他當然知道如何進行應對:“我說老先生啊,這可真對不住,但我們也是為國家辦事、為山民辦事啊。”
“‘要致富、先修路’,這路不通,這山區的經濟怎么發展?所以啊,您現在是吃了點小虧,以后可是要享大福的!改天我到村里給大家賠禮道歉,您放心,我們肯定會給你們一個說法的。”
項目經理的這一招是緩兵之計,本意是先把人勸回去,能拖多久是多久。
村長當然也是老江湖了,聽了項目經理的話,眉頭一皺,說道:“我也不跟你們拐彎抹角了,我既然來了,就是要來討個說法的,給我們惹了這么大麻煩,肯定要賠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