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前,他買下了一個早餐店,稍加改造后推出港式包點。因為定位高端,價格高昂,這個創業計劃很快失敗,他整整虧掉了20萬。
第二次是開一家男裝店。他先加盟了省城的一個服裝大牌子,請了4個店員,又散出去無數的優惠券,結果仍然沒有撐過半年。
說到這兒,趙醫生面色凝重:“在商場打過滾才知道,這玩意有多邪乎,當初有一家賣男裝的,就開在我店面的邊上,現在他都開出3家分店了。”
張峰與秦豐最初聯手做過一些生意,深知餐飲業與服裝業是最需要投資者的基本功與耐心的。
于是他說道:“男裝、港式包點,新手入門的兩個深坑都讓你踩上了。趙醫生,你可以是個優秀的醫生,但顯然不是一個合格的商人。”
“你當好醫生就不錯了,為什么想要做生意?”
“張書記,你是不知道,我在這行當算是做到頭了。”趙醫生恨恨地說,“鎮上的人都說我風光,天天去市里坐診,輕輕松松一年就拿幾十萬,但真正市里的人,誰瞧得起你?”
前幾年,趙醫生去中醫院參加草藥交流會,幾個實習醫生擠兌他,說他是土郎中,登不得大雅之堂。
“他姥姥的,我當了十來年的學徒才出師,開出的藥方少說也有上萬帖,還比不過幾個乳臭未干的實習醫生?”趙醫生臉色漲紅,有些失態,“還不如去做生意,起碼眾生平等,一不看學歷,二不看出身。”
行醫與經商,隔行如隔山,做生意雖說是為了賺錢,但生意本身也算是一門手藝,講究全身心投入,細水長流。
二十年前,趙家在本地鄉間的中醫里獨占鰲頭。市里衛生系統的領導曾找到吳老太,提議將趙氏診所并入衛生院,讓普通醫生有一個交流學習的機會,但吳老太藏了拙,一口回絕。
當時,趙家的競爭者還有鄰鎮的陳家,同樣也有傳承了幾十年的老牌。
之后,陳家人接受了市里領導的這份提議,從此又是拿市府津貼,又是被提拔進了市醫院,一路高歌猛進,成了本地民間中醫的代言人。
反而趙家漸漸沒落,幾個后代只在各個衛生院里小打小鬧,連市醫院的門都摸不到。
離這家中醫館不遠,還有一家規模不小的藥鋪,經營中藥材兼坐堂,幾乎是一個完備的小醫院了。
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幾位專家常去那家藥鋪輪值,要是哪天排到名醫坐堂,藥鋪便門庭若市,掛號的人能排到店外去,好不熱鬧。
趙醫生說那是某田系的資產,背景雄厚。
張峰當然知道某田系,便好奇地問道:“某田人除了做男科,還開著中藥店?”
趙醫生解釋道:“我也是聽一個領導說的,八九不離十,再說了,一樣都是創收,還分什么中西醫?”
張峰知道,某田系一旦舉起資本的大棒,在市場上便罕有敵手。
趙醫生說那家藥鋪甚至說動了省內一家醫學院,在店門口掛上了一個“中醫學實踐基地”的牌子。
揭牌的那天,他擠進去湊熱鬧,那塊金漆漆的牌匾被掛到門楣上,底下便響起眾人熱烈的掌聲。
趙醫生問道:“張書記,能不能幫我們中醫館弄一個這樣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