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有些無奈的語氣說道,廣濟村人、特別是許氏家族的人的恩情像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比如,許東是廣濟村小學的一名代課老師,當年還教過許軍波和許國漢,臨近退休找到許國漢說能不能給問問,看啥時候能轉正?
說實話,代課老師轉正這事兒歸東華區教育局管,跟懷樟鄉沒有任何關系,而且由于歷史情況復雜,許多人都回避不及。
許東對許國波還是不錯的,許國波便利用上城的機會,自己或陪著許東去找東華區教育局、區人社局反映問題。
東華區教育局看在許國波是副鄉長的份上,倒是不敢隨便推諉。
經過許國漢多方奔走,再加上許東符合轉正的條件,后來許東終于轉正,許東還是很為感激,在得知自己轉正的消息時,他差點給許國漢下跪感謝。
不過,有些事情、有些人的訴求,許國漢完全是幫不上忙的。一是自己的權限不夠、級別不高,有些部門根本不鳥他,二是有些人的訴求不一定有理。
為此有些人就在背后說許國漢的壞話,說是養了一只白眼狼,有出息了就翻臉不認人。
這讓許國漢非常苦惱,在許多時候,他都不敢回廣濟村來。
好在族長還是明事理的,他不想讓許國漢違法辦事,毀了前程。
只是后來,族長因為食道癌晚期過世了,他的兒子許天齊當上了村主任。
而許天齊做事風格與他的父親完全不一樣,許國漢看在原先族長的面子上,經常給許天齊處理后續問題,卻沒有想到最終還是害了他。
張峰聽完許軍波的講述,又聽取了東華區委書記、區長以及懷樟鄉工作人員
對于許國漢的評價。
張峰最終決定,不給許國漢處分,而是把他調到其它鄉鎮繼續擔任鄉長,再給他一個改進的機會。
過了幾天,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陳朝霞找到張峰,向他反映一個問題,最終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進行一場不大不小的改革。
通過陳朝霞的反映,張峰才知道,新聞出版總局有規定,區、縣及縣級市不允許有自己的日報社。各個區自辦的《東華通訊》、《北湖通訊》、《海山日報》等是在沒有刊號的情況下,以內刊形式對外發放的,隨時都有可能被撤銷。
另外,既然不能成立獨立法人的日報社,那么自然而然地,這些記者的編制就成了問題。
辦一份報紙,特別是日報,需要許多記者。
除了主編、副主編、首席記者、以及跑時政新聞,負責區、縣委書記和區、縣長活動報道的記者的編制掛在區委宣傳部外,其它的記者居然都是臨時工!
時間一長,積累下的矛盾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