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雖然任憑楊雪萍對東華路進行拆遷改造,但讓秘書方解一直關注著此事,畢竟如果引發大規模事件的話,張峰也要被追究責任。
按照楊雪萍的打算,是想把東華路打造成時尚一條街,成為全省知名的一條街。
既然這樣,就需要對東華路進行拓寬、景觀提升和裝修裝飾路兩邊的建筑外立面。
東華路兩邊主要分布著國有的商場、賓館、寫字樓或機關事業單位。對于這些單位,無論是進行拆遷,還是進行裝修裝飾提升外觀都沒有任何問題。
拆遷最大的困難和可能會發生問題的主要是二家鞋廠。
這二家鞋廠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現在東華路要進行提升改造,那么鞋廠就必須進行整體拆遷。
“興光”鞋廠老板有三個兒子,老大早就退居二線,如今負責工廠是老二與老三兩兄弟。
老二近五十歲,高高胖胖,負責銷售業務與賬目,坐辦公室。老三則是鞋樣設計師出身,主抓生產和行政事務,整日在車間里忙活,一刻也閑不下來。
與“興光”鞋廠不同,“中意”鞋廠是新辦的,經營策略也與時俱進。
比如過年前后,工廠總要掛上“高高興興上班來、平平安安回家去”、“新春大吉、開業大利”之類的標語。當“興光”鞋廠還在用長長的紅色橫幅時,“中意”鞋廠則早早裝上了電子屏,只要輸進一大堆文字,就能左右滾動播放,一亮就是一夜。
“中意”鞋廠設有電商部門,還開了網店,年輕的客服人員坐滿了一個大辦公室,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客戶當天下單,第三天就能出貨,節奏極快。
“中意”鞋廠的幾個管理人員都很年輕,朝氣蓬勃,與高大明亮的鋼結構廠房相得益彰,連門口的保安也是衣著鮮亮的壯年漢子。與他們相比,“興光”鞋廠那單調樸素的舊廠房簡直就像黑白老電影,門衛老大爺還整天守著一臺錄放機聽大戲。
就在拆遷改造的通知下發不久,秘書方解給張峰通報了一個不好消息,說是“興光”鞋廠惡意克扣供應商的貨款。
一般來說,工廠對供應商的貨款實行一季度或半年結算一次,但這次考慮到“興光”鞋廠要進行拆遷,所有供應商都要求及時結清貨款。
東華市應該有一半人在開辦實業和從事貿易活動。秘書方解的一個本家名叫許光亞,剛好是“興光”鞋廠其中的一家供應商。
那天,許光亞的手機短信提示收到一筆八萬元的款子,備注寫的是“興光”。
由于要進行拆遷,興光鞋廠的賬早就核對過,工廠里的會計也簽了字,原本是九萬三千多元,當時會計大筆一揮,將總額變成九萬元整。
按照慣例,供應商眾多、競爭激烈,工廠在結算貨款時,常常會拿掉零頭,許光亞當然也不好說什么。
他從財務那兒領了條子,再交到負責管理賬目的老板第二個兒子潘青手里,就回去等到款短信了。
原先“興光”鞋廠的信譽一直不錯,有時廠里出現資金周轉困難,想要留個“尾巴”,也會打出另一張欠條交給供應商保存,打款向來沒出過什么問題。
這次,許光亞看著出了差錯的數字,聯想到“興光”鞋廠即將拆遷,便專程去進行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