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從天策山莊回來,便碰到一件棘手的事情,有一家青林房產開發公司把把“青林灣”小區的業主們告了,理由居然是原先無證銷售,銷售合同無效,開發商愿意承擔罰款和利息,也要與業主解除銷售協議。
當然,開發商這樣做的原由是目前“青林灣”的房價翻了兩倍,如果能退房再賣,就能賺不少錢。
從法理上來講,既然當時的“青林灣”小區是無證銷售的,那么銷售合同當然作廢。
不過,從情理上講,購房者在當時肯定是被開發商忽悠了,現在開發商反咬一口,有失誠信。
雖說行政不能干預司法,但此時華天市法院的法官們還是不敢隨意宣判,畢竟要涉及到幾百戶購房者,搞不好,容易引發群件事件。
為此法院希望的是進行調解。
張峰當然不會讓開發商的如意算盤得逞,想在充分了解情況的基礎上,再與開發商進行商談。
讓張峰意外的是,朱一平居然非常清楚此事。
朱一平說道:“張書記,‘青林灣’小區的情況我了解。當初我們集團公司甚至還差點接手這個項目去操盤,只是這個項目太復雜了。”
“那個項目我也知道為什么一直停著,除了開發商資金鏈的問題,里面牽扯很多復雜的利益糾紛,關鍵是違規操作的地方太多,現在沒人敢碰,沒人愿意擔責。”
張峰開玩笑道:“房產開發講究地段,博澤集團當時如日中天,這個項目如果你們接手,重新進行規劃,那么好的位置,價格肯定會上漲很快。”
朱一平苦笑道:“我們確實是去接洽過,但發現是個爛攤子,便不愿意接手。當時發現這個項目不掙錢、還扎手。”
看到張峰疑惑的樣子,朱一平便開始了詳細的講述。
青林房產開發公司算是華天市知名的房企,曾經開發過不少房產項目。
公司老板姓劉,公務員出身。
十多年前,華天市的土地招拍制度并不嚴格。房產開發公司獲取土地的來源主要看與當地主要領導的關系硬不硬。
劉總通過自身在華天市的人脈關系,輕松拿到很多低價土地,甚至在各類證件不齊的情況下照樣進行銷售。
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前來檢查,劉總花點錢就能打發。再加上那些年,業主的維權意識薄弱,只要能住上房子,管他手續齊不齊全。
松散的市場監管和薄弱的維權意識,最終讓青林房產開發公司成為華天市排名前列的房企。
“青林灣”小區的位置很好,是華天市江南區重點發展的區域。江南區甚至在那里還投巨資建設了江南區外國語學校,為此樓盤剛一亮相,就受到大家的追捧。
張峰聽到此時插話道:“說明這個劉總非常厲害,居然能讓江南區領導在那里投資興建外國語學校。”
“我從事過教育工作,一般來說,中心學校、實驗學校、外國語學校往往是一個區最好的學校,是一個區重點打造的樣板學校,用于向外展示和交流。”
朱一平點了點頭,繼續往下講述。
剛開始的時候,“青林灣”小區建設工程的確進展得很快,證件獲取也比較及時,不過很快一些問題就開始顯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