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平經過打聽后才知道,那些做低價銷售回籠的資金,大部分都被劉總用在新拿的這塊地上。
一部分資金用于發放員工的工資,一部分用在協調相關部門領導的關系上,資金最終所剩無幾。
后來,由于房產市場火爆,國家對房產的調控逐漸頻繁,致使銀行、基金、信托等融資渠道收緊,中小房企很難再融到開發資金,劉總也面臨著這個困境。
在新的項目沒開工之前,青林房產開發公司的員工又有四個月沒發工資了,幾個工地也相繼停工,業主又開始小規模地維權。
尤其是‘青林灣”小區的業主,已逾期交房好幾個月。其實上,這個項目自停工以來,根本沒有任何進展。
所有人都知道,建到18層還是32層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不可調和,建筑工程也遲遲不能動工。
青林房產開發公司一直希望能將“青林灣”這個項目轉手出去,讓更有實力的開發商去協調這件事。
可是由于“青林灣”小區的問題過于復雜,沒有一個房產公司愿意進行接手。
“青林灣”小區無法轉手,加上融資困難,青林房產開發公司這次要如何扭轉困局,業內的人都猜測不到。
有一天,一個朋友突然對朱一平說道:“一平哥,青林房產公司現在搞了一個融資政策,吸引力很大,利息很高,月息2%,投10萬元,每個月利息就有2000元。”
“關鍵是這個融資政策只對內部員工開放,并不對外。另外,存的錢想啥時候取就啥時候取,沒有時間限制。”
“一平哥,你認為這樣的方式保不保險?如果保險的話,我可以把錢給他們公司的內部員工,一起來享受這個福利。”
朱一平當時是博澤集團的總經理,根本不差錢,完全看不上這樣的集資利息。
同時他雖然為人和做事囂張霸道,但對朋友還是講義氣的,為此博澤集團破產倒閉后,許多酒肉朋友離開了他,但他還是結交了幾個真心朋友,現在這幾個朋友還很合的來。
當初,朱一平對于這個朋友的詢問,便覺得青林房產開發公司已經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危機,集資風險很大。
這個朋友又解釋道:“他們內部已經偷偷運行好幾個月了,利息跟著工資一塊發,很及時。”
朱一平驚訝地問道:“他們工資不是發不下來了嗎?”
這個朋友回應道:“現在不是有錢了嗎?工資便正常發放了。同時還補發了以前所拖欠的工資。”
朱一平聽了朋友的解釋后,明白青林房產開發公司并沒有進行隱蔽操作的融資,分明是拿內部員工的利益共享為噱頭,變相吸收社會資金,于是朱一平非常鄭重地提醒這個朋友,這樣投資的風險太大。
果不其然,幾個月后,青林房產這個所謂的“內部融資體系”,因為銷售資金無法回籠,很快就崩塌了。
出事的見聞,當然還是那個朋友告訴朱一平的,畢竟他聽從了朱一平的勸告,并沒有把錢投給青林房產開發公司。
當天,人們堵在青林房產公司臨時租賃的寫字樓下,為了能夠來到青林公司的辦公樓層,電梯都擠壞了。
忽然有人喊道:“姓劉的不在這里辦公,他應該居住在勝豐小區,我們去那里找他!”維權的業主便迅速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