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元鎮撤村并組時,當地沒有支柱產業,丘陵地區的人均耕地不足一畝,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5000元。青元鎮上住著幾百多人,城鎮化率僅5%。
經過專家論證,張峰決定通過土地整治與村鎮規劃,在青元鎮開始大規模種植杏樹,發展鄉村旅游與加工產業,從而成為特色小鎮。
青元鎮的村民,一部分留在農地里耕作,一部分進鎮進城,從二三產業中增加收入。
從前,青元鎮的村民也零星地種過柑橘、梨、柚子等水果,但都不成氣候。
在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青元鎮櫟社村種植了1萬畝杏樹,在成熟季節,就能吸引城里人前來采摘。
與此同時,在這一大片杏樹林中,花都投資公司還開發了十幾座獨院民宿。
鄉間的石板小徑穿過果園,民宿建筑使用紅墻、竹子等本土元素進行設計,客人從一座三層樓的小院望去,滿山杏林盡收眼底。夜晚還能見到城市的點點燈光,風景獨特,非常吸引人前來觀賞。
在民宿周圍的15畝杏林由原來的一戶農家負責日常管理。花都投資公司引進省城農業大學的技術與專家,為老樹嫁接新枝,提升了水果的品質。
產出的經濟效益由企業、農戶按照三七比例分成,極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張峰認為開辟果園的價值不僅在于水果本身,更重要是通過環境與生態的營造,提升民宿的附加值。
他坐在一幢還在裝飾的民宿庭院里說道:“客人來了,杏子果盤送上來,走時再送幾個,這個感覺就對了。”陪在一邊的花都投資公司總經理陳華將民宿的運營理念稱為“親戚朋友來了”。
按照設計規劃,每座民宿小院都聘請一位村民的中年婦女進行管理維護。她們會提前告知客人位置、交通,負責打掃房間,準備一日三餐和下午茶。
足不離村,這些村民每月能獲得4000多元的工資,外加“五險一金”。
這種商業模式將果園、民宿、就業串聯了起來,一三產業得以實現融合發展,這便是張峰在青元鎮探索鄉村振興的一種嘗試。
另外,張峰通過青元鎮基層干部的努力,開展大規模土地流轉工作,引入房車營地、馬術、農莊等現代農業項目,在秦豐和林佳琪的帶動下,吸引不少客商前來投資。
改革開放后,城鄉界限將土地劃分為兩種不同性質:城市土地和農村集體土地。
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地方政府對國有建設用地享有出讓、使用、收益、處分等權利;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大部分是永久基本農田、林地等,僅能作為農用,只有零散的土地可以用作建設用地,比如宅基地、修建村道的公益性建設用地,以及興辦鄉鎮企業的經營性建設用地。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如果要將農村土地用于其他建設,必須通過征地程序,將農村土地的性質轉化為國有建設用地,再有償出讓給開發商,或劃撥用于公益事業。
這種用地模式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