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承包地、宅基地的權屬確認與股份量化的基礎上,橫街村成立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村民家庭為單位頒發股權證書。村民變為領取固定的基本收益,再與村集體進行50%的利潤分紅。
另外,三清鎮建設初期,很多居民進城租房買房,將近三分之二分下來的新房被空置。入住新鎮的村民依舊堆柴生火,導致社區環境臟亂。通過大力氣完善基礎設施、處理好衛生問題等后,三清新鎮的味道才基本出來了。
當然,建設新城鎮后,還要解決產業空心化問題。
為此,在專家學者的指導下,三清鎮發展中藥材、青梅、佛手瓜產業,通過“市民下鄉”引入民宿、咖啡、手作等業態,發展旅居產業、區域旅游、共享經濟。
說實話,張峰推行這樣的改革,只是走出了鄉村改造和振興的第一步。
張峰認為“征地悲劇”也到了需要徹底終結的時候。
理想中的新土地制度運行后,受“增減掛鉤”指標限制的土地置換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農業將實現適度規模化經營,農村二三產業將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潛力。
城鄉融合發展后,更多村民將轉向二三產業就業,并從土地經營中分享到更多收入。
除了因地制宜、找準定位,張峰認為關鍵在于決策背后的核心理念,這將導向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
張峰覺得如果單純以項目為目的,就直接流轉土地、流轉集體資產,把農民全部都搬出去,引進市場資本投入打造,再進行招商運營,但是以鄉村振興為理念,一定是共創共享,一定不是把農民都遷出去,還要解決集體經濟問題,解決市場資本下來后,如何和老村民共融的問題。
為此張峰在與專家學者、基層干部商討時,提出要堅持“讓鄉村還是鄉村、讓鄉愁留在鄉村”的理念。
作為其中的一個試點村,古林村原先是一個以種植糧食為主的傳統村莊,后來產業轉換為雷竹、茶葉、獼猴桃、耙耙柑等經濟作物后,村集體經濟才有所發展。
后來,在省城美院師生來此采風寫生,便開始引入了陶藝、蠟染、篆刻、書法等專家駐村。隨后,越來越多手工藝者來村里租用老房,發展文創產業。
借助這些“新村民”的力量,在鄉村景觀營造上加入了藝術化設計元素,并開發出松林火鍋、春筍宴等地道的鄉村美食,通過開辦體驗式農場、舉辦雷竹春筍藝術月等活動,逐漸探索出農創加文創的發展模式,提升了農業的附加值。
張峰覺得“在古林村,是一群有情懷的人在做一件有情懷的事情。”
由于這里風景不錯,曾有房產商想來開發商品房,張峰聽從專家意見,拒絕了房地產企業拋來的橄欖枝,破例將城鎮建設用地劃分為17塊,以“招拍掛+補貼+點狀供給地”方式賣給藝術家,定向發展文化旅游藝術項目,從而控制住了村莊的產業方向。
根據規劃,古林村的松林竹海間散落著多個文創項目,其中有院落改造項目、陶藝手工藝文創項目等等。
古林的老村民,一半住在老房里,一半則入住了集中安置的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