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本一郎首先就在玉雕的石塊上,找到了一處磕碰的痕跡,就在玉雕正面某一塊顯眼的大石頭上。
“大家請看這里,我這里所指的磕碰痕跡,跟古籍上記載的位置一模一樣,但是根據我們的觀察,紅山博物館的那件《大禹治水圖》是完全沒有這塊磕碰痕跡的!當然了,一塊磕碰痕跡也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我們接下來還要請上來幾位專家,由燕京古玩協會的會長劉陽東帶頭,對我們的《大禹治水圖》進行一個更為細致的觀察和鑒別,兩幅作品到底誰真誰假,今天就要在拍賣會的現場揭曉真相!下面有請各位負責鑒賞的師傅登場!”
嗯?怎么會這樣?
沈秋內心不由得的泛起了疑惑,博物館的那件他是親眼見過,親自上手摸過,得出來的結論是真的!可拍賣會上的這一件呢?
古籍上是真實記載了乾隆的這么一個細節沒錯,按理說香爐砸到玉雕上,玉雕表面留下明顯的磕碰痕跡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可為什么紅山博物館的那件真跡上沒有磕碰跡象,反而日島人手上的這件贗品就有了磕碰痕跡?這里面到底隱藏了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
負責鑒賞的專家,包括沈秋、劉陽東、楊青、以及臺下大老板帶過來的幾位專家都一一登臺,這其中還有一個從古巴來的大胡子專家,據說也是對這件玉雕作品特別的感興趣,不遠千里從古巴飛到燕京來鑒賞一番。
上了展臺,沈秋腦海中不禁又平添了幾份疑惑,俗話說的好,沒有三分三不上花果山,藏本敢把這件藏品帶到燕京來拍賣,并且愿意接受全世界的專家鑒賞甄別,這說明他內心至少有幾份把握的。
所以沈秋對這件《大禹治水圖》的第一判斷就是一件高仿!一定是高仿到了什么程度,才會給藏本如此巨大的信心。
專家們分別用自己的方法進行細致的鑒別,沈秋也不例外,他來到展臺首先就伸手觸摸了這件藏品。
“熱度對的上!”
玉雕表面散發出一股溫熱的熱度,這和沈秋上次在紅山博物館的觸摸手感幾乎是相同的,也就是說這件高仿品也是乾隆時期的?難怪啊!難怪藏本一郎這樣的理直氣壯。
緊接著沈秋接著看了,玉雕的做工、用料、以及各個地方呈現出來的細節特征。
玉料的種類對的上,雕刻師傅的高超雕刻技藝對得上,表面的打磨工藝也對得上。
沈秋越看越覺得不可思議,他是前天晚上去的紅山博物館,對博物館的那件《大禹治水圖》特征細節都記得特別的清楚。
可是當他來到日島人的這件作品跟前的時候,居然感受到了前天晚上幾乎一模一樣的溫熱感和觸感?
要不是沈秋知道這件作品上有磕碰的痕跡,他一度以為自己摸到的寶貝是同一件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