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將佩劍的正面烤了將近十分鐘之后,直到佩劍的表面開始呈現微紅的景象,再把它翻過身來繼續炭烤,隨著佩劍劍身表面的溫度攀升,包廂內也隨之充斥著一股刺鼻的橡膠味道。
待到正反兩面都燒制了通紅,沈秋手握鏟刀上去,用力在劍身的表面鏟開,這一鏟不要緊,直接將表面厚厚的一層鐵銹鏟開,一副驚為天人的畫面呈現了出來。
原先銹跡斑斑的劍身、劍刃、在沈秋的修鏟下,露出了黃燦燦格子紋理,嶄新的劍身、鋒利的劍刃、瞬間綻放出璀璨光芒。
“我去!怎么會變成這樣?這把佩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啊!”秦貴父子倆驚嘆不止,這把劍在他們手上也快半個月的時間了,愣是沒折騰出什么花兒來,到沈秋手上也幾十分鐘的時間,轉眼就煥然一新變成了一把異常鋒利的寶劍?
“合金寶劍!合金鑄造的冷兵器!”劉陽東一眼就認了出來:“當初的越王勾踐也是這樣的構造,這跟越王勾踐劍簡直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呀!”
老書生轉過身來,像是打量怪物一般看著沈秋:“小子?你是怎么看出來的?你是怎么知道這把佩劍另有乾坤?”
沈秋面帶笑容開始揭曉答案:“其實剛才觸摸佩劍表面的時候,我就摸到了佩劍的劍刃上浮現出一層蠟油,古代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用蠟油來維護保養寶劍的先例……”
沈秋的腦海中依稀浮現出關于這把佩劍的歷史片段。
他看到許多匠人模樣的師傅,他們先是在寶劍劍刃上涂抹上一層厚厚的蠟油,再在蠟油上添上一層鐵屑,使得劍身、劍刃的表面形成了一道厚厚的保護層,隔絕了外部的潮氣和氧化。
佩劍表面的銹跡褪去之后,正反兩面分別露出了兩處比較明顯的落款,正面是《公元225年冬》,反面則是《敬以燕國太子丹》。
“各位,這兩處落款看似普通無奇,但卻真正解開了這把佩劍的廬山真面目,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這把佩劍應該就是傳說中的龍山太子劍!”
“傳聞這把劍是為了紀念燕國太子丹而鑄,當年太子丹為了燕國的生存,傾其一生培養出了刺客荊軻去秦國刺殺始皇帝,為了讓秦始皇嬴政歸還國土可謂是煞費苦心,可惜最后刺殺失敗,反倒激起了始皇帝的憤怒火焰,次日便派兵去攻打燕國,反倒加快了燕國滅亡的腳步步伐。”
“而燕國太子丹最后也是被父親燕王喜割去首級,獻給始皇帝以求秦國退兵,太子丹的一生是個悲劇,哪怕到生命結束心里都是裝著燕國的子民,而這把佩劍就是在這樣的一副背景下誕生的,燕國子民為了紀念這位燕國太子,給他鑄造了這把特殊的佩劍,因為鑄造的地方就是龍山,所以取名叫做龍山太子劍!并且把龍山底下流竄的那條河也稱之為太子河!也就是我們現代河北唐山那一帶的山脈!”
“這把劍誕生沒多久,秦國就一舉拿下了燕國,而龍山太子劍就就此神秘消失不見了蹤跡,現在看來應該是匠人們為了將這把寶劍傳承下來,用蠟油鐵屑將其偽裝成一把普通的佩劍,誰能想到這一藏就藏了將近兩千多年,要不是秦家的偶然間撿漏,怕是這件寶貝一時之間也見不了天日!”
沈秋最后總結到:“這把寶劍是在太子丹死了之后鑄造的,雖然是為他而造,但他卻一天都沒使用過,有一點老書生也說的對,太子丹一生極愛雙飛燕的浮雕,但他自己卻從來都沒有使用過雙飛燕標記的物件,百姓們為了彌補這個遺憾,特意在寶劍的手柄位置雕上了雙飛燕的浮雕,以此來祭奠這位為燕國貢獻一生的太子。”
“這把劍本應該放到太子墓墓室中陪葬的,正逢秦國士兵攻入城池之際,百姓們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沒能將這把劍放到太子墓中,陰差陽錯之下這才如愿保存到了現在。”
沈秋說到這里,眾人無不是豎起了大拇指,唯獨老書生疑惑不解繼續問道:“沈秋?你小子第一眼就看出這是龍山太子劍?"
“老書生你說的對,這把劍的長度、寬度都要比普通的佩劍大上一號,所以我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性就是祭祀品,在春秋戰國時期,能夠跟燕國太子丹聯系到一起的祭祀品,十有八九就是這把極具神秘色彩的龍山太子劍了!"
"沈秋師傅!我多嘴問一句!以你的經驗來看,這把龍山太子劍如故放在拍賣行上拍賣的話,他大概是一個什么樣的地位?”
沈秋倒吸了一口涼氣:“以目前的市場火熱行情來看,這把龍山太子劍如果上了拍賣會的話,那完全就是一個不敢想象的天價!它的歷史參考研究價值,幾乎可以跟越王勾踐劍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