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當年為了共建蘇維埃世界的夢想來到華夏,一口氣從小學上到了高中,然后進了一家工廠,最后莫名其妙的進了可口可樂大陸分公司當主管。
泰康拿著一份報紙,去找宋明,說道:“老宋,我覺得你應該看看這個,很可能成為我們的潛在威脅。”
這一口北市口音,比好多本地人還地道,好多人都不敢相信泰康。
而宋明則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華夏人,出生知識分子家庭,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畢業于m國的紐約大學,一番曲折后成為了可口可樂,中國市場的行政總裁。
他看了一眼報紙,問道:“怎么了?”
這份報紙是幾天前的了,是雪清公司發表的一份檄文,意思大概就是大投入、死執著地做一份國產可樂。
泰康說道:“老宋,我覺得這個非常可樂,很可能會成為我們的潛在競爭對手,我覺得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宋明雖說是華裔血統,可是說的比較流利的只是粵語和英語,泰康這一口凈調,聽起來就費勁。
“你太小心了,我們的競爭對手永遠只有百事可樂。”
泰康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懶洋洋地說道:“宋,我不這么認為,我在華夏待了20多年了,甚至華夏愛國精神的狂熱,他們很喜歡國產貨,衣服、鞋子、包包、輕化工食品、家電、日化等.......幾乎各個領域都在高喊愛國口號,而這些產品賣的很不錯。”
泰康擔心的,就是那種死不認輸的狂熱精神,這種精神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雖然平凡,但很可怕。
讓他感到觸目驚心的案例,便是聯想和ib,本來以為ib會以摧拉枯朽的速度,徹底擊潰聯想,結果雙方卻陷入了焦灼之中,聯想寧愿大幅度降價也要和ib干到底。
宋明淡淡的說道:“泰,雖然你的華夏語要比我說的好,可是我才是地道的華夏人,你并沒有我了解華夏,口號和實際完全是兩碼事。”
“口號擁護國貨,實際卻不一定會買,況且天府可樂已經消失在市場中,一個只有幾家灌裝廠的非常可樂不足為懼,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快完成3a戰略。”
可口可樂在全球的戰略向來執行3p,即“無處不在、物有所值、首先品牌”,但是他們在了解華夏市場后決定升級為三a戰略,就是讓顧客“買得到、買得起、愿意買”,簡單點就是“瘋狂鋪貨、穩定價格、廣告促銷”。
宋明不愧是高級商學院畢業的,總是能夠抓住顧客的心理,他深知國內崇洋媚外現象的普遍,硬生生把一個造價低廉的可樂哄抬為禮品,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段子:“丈母娘生氣了怎么辦,快去買兩瓶可口可樂。”
宋明接著說道:“我們一開始進入華夏市場時,是被全民抵制的,可現在不一樣占據了大部分市場,除了狗皮膏藥的百事可樂,沒有任何一家可樂公司能夠和我們競爭。”
一開始進入國內市場時,可口可樂直接被限制“不能打廣告”、”只能賣給外國人,”等,可是宋明卻戰略公關,一年時間就把可口可樂賣的極為紅火。